兩個人一邊釣魚,一邊聊天,寧語薇則坐在旁邊安靜地聽著,魚餌被吃光了都毫無察覺。
這麼過了一會,馬丁·戴維斯才主動問道:“保羅,據我所知,目前家用遊戲市場並不景氣,你為什麼想要收購世嘉?”
保羅卻道:“如今美國的家用遊戲機和軟件開發市場的確是不景氣,不過這並不是沒有市場,而是那些公司的短視讓市場受到了重創,可如果能夠有優秀的內容,市場還是會重新複蘇的。”
之前北美實際上也是有自己的遊戲主機和軟件開發公司的,最出名的就是原本華納兄弟旗下的雅達利。
1977年,雅達利推出的雅達利2600遊戲主機迅速風靡美國,最巔峰時期甚至達到每三個美國家庭就有一台雅達利遊戲機的普及程度。
然而,雅達利2600獲得成功後,華納開始瘋狂地從這款遊戲平台上榨取利潤,毫無節製地放任良莠不齊的遊戲廠商一擁而上開發大量劣質遊戲。
無數劣質遊戲充斥市場持續消耗著用戶的耐心,最終在1982年,華納用6個星期草草開發完成的《外星人ET》電子遊戲成為引發一場大崩潰的導火索。
持續被各種劣質遊戲摧殘的用戶原本以為《外星人ET》的名氣加上華納官方品牌製作的遊戲肯定有質量保證。
結果《外星人ET》的質量卻低到讓人發指,甚至出現很多最次等遊戲都不會出現的低級BUG。
於是,華納為《外星人ET》準備的400萬份卡帶隻賣出了150萬份,其餘全部被送到了垃圾場直接銷毀。
但最嚴重的是在這次事件之後,用戶徹底拋棄了雅達利。
雅達利遊戲主機和軟件的銷量在隨後幾年呈現斷崖式下跌,80年代初超過30億美元的家用遊戲市場規模,在1985年最冷清時期,甚至縮水到了1億美元。
一些分析師認為,北美電子遊戲市場至少需要20年才能恢複元氣。
但是吸取了雅達利大崩潰教訓的任天堂,通過權利金製度等一係列嚴格控製遊戲品質的限製措施逐漸填補了雅達利崩潰後留下的北美市場空缺。
就在今年,任天堂就已經計劃著進入北美市場。
而世嘉原本是美國的遊戲公司,上一世正是因為美國的市場不景氣,才讓島國那邊的分部負責人,聯係島國當地的財團將世嘉反收購,成為了島國知名的家用遊戲廠商。
不過這一世,世嘉的情況顯然和上一世出現了不同,保羅也是調查過世嘉的情況才知道的。
思索了一下,馬丁開口道:“不確定性太高,風險太大。”
“不去嚐試一下,怎麼知道是否能夠成功。”保羅語氣淡淡的說道:“而且除了家用遊戲機,我對於PC端的遊戲也很感興趣,將來世嘉如果發展的不錯,同樣也會朝這方麵努力。”
“PC端?果然你對於矽穀很感興趣,一開始投資思科公司,去年又入股了微軟公司,如今還想要做PC端的遊戲。”
對於馬丁能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投資,保羅並不意外,這並不是什麼秘密,隻要有心人就能夠知道自己熱衷於投資高科技公司,甚至還有不少矽穀公司的創始人,主動地上門找保羅拉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