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珍突然之間,就變得很忙。
自從永城縣決定在八月舉行首屆“永城之夏藝術節”後,縣裏的領導仿佛才突然想起自己縣裏,還有一個正規的劇團,雖然這個劇團已經好幾年沒有演出,但團還在,關鍵是,那些演員還在。
所謂的藝術節的重頭戲,不過是開幕式上的那一台開慕演出,接下來就是假模假式地搞幾個什麼協議的簽約儀式,其實都是早就已經簽了的,找這個機會,再簽一次。
縣領導很重視這個活動,一是因為,這活動連省市的電視台和報紙,都會應邀前來進行報道,領導們因此有個露臉的機會。
最主要的,是在外麵的永城籍的老領導們慨然接受,應邀赴會,指導家鄉的改革和建設事業,重溫家鄉的秀美河山。
永城籍的最高老領導,做到了高官,還有一個,是大軍區的副職,他們來了,省市的相應領導就會陪同出席。
這對縣領導們來說,一來可以和老領導們建立同鄉情誼,二來也是和陪同的省市領導,增進印象,加深感情的最好機會,獲得他們對永城的各項工作,包括他們個人努力的肯定。
開幕式的演出,會邀請兩三個當時在全國各地的各種節之間走穴的演藝明星,各地都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些明星們當時就很搶手,出場費很高。
請多了永城縣也請不起,隻能請兩三位,每位登台唱三首歌,或現場表演一段自己在某部電影裏的片段,靠他們兩三個,當然湊不齊一台兩個小時的演出,就需要以本地的演員為主,他們隻是點綴,或者說是點睛,畢竟大家人擠人地來看的,主要還是他們。
永城縣文化館,有一個“永城藝術團”,那是由文化館的音樂老師施老師,領著一幫業餘演員組成的,湊湊熱鬧可以,但藝術水平不高,“永城之夏藝術節”,是永城今年的頭等大事,當然是要給來賓和廣大群眾,提供一台高質量的演出。
這就需要婺劇團。
南巡講話以後,縣裏麵的領導,連自己都搞不清楚,好像日子突然就好過起來,財政不那麼緊巴巴了,這自然得益於千軍萬馬齊下海,和家家戶戶的破牆開店,反正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縣裏當即決定,拿出十萬塊的專項資金,讓婺劇團新排兩出折子戲,參加“永城之夏藝術節”的開幕式,同時決定,劇團的主要演員,還要兼獨唱,畢竟他們的水平,還是要比那些業餘演員高,雖然他們從來沒有登台演出過流行歌曲。
有什麼關係,不都是要靠嗓子,不都是要開口,可以學嘛。
於是,譚淑珍、徐建梅和馮老貴,除了在團裏要排演新戲,還要去縣文化館,跟施老師學唱流行歌曲,還要和那些業餘的鼓手、貝斯手和薩克斯手們合作。
從縣裏到文化局,都有把婺劇團,特別是譚淑珍當一張永城的名片打出去的想法,哪怕那些高價請來的明星,怕什麼,也和他們比一比,讓他們不敢小覷我們永城縣。
譚淑珍自己也有這個心,她一直以為自己在永城婺劇團是被埋沒了,自己缺少的隻是一個更好更大的平台,隻要有這個平台,自己肯定不會比那些明星差。
現在有了這樣的機會,譚淑珍當然格外的珍惜。
她把女兒帶回了家,交給自己的父母,她自己每天,白天在劇團排練,晚上就去文化館,跟施老師學習,也跟藝術團的人邊排演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