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門杆慢車位置,開始滑行,臥槽,推力這麼大。”李戰連忙摁了一下操作杆上的刹車按鈕刹了一下。
聶劍鋒笑道,“你以為還是殲七啊,一台AL-31F的推力等於兩台WP-7P,推力有多大你心裏沒數嗎,為什麼讓你注意刹車,不注點意就要跑草地上去了。”
“這不是窮慣了嗎嗬嗬,以前開一點六排量的,突然炸死八個缸六點零排量的肌肉車,油門掌握不好很正常嘛。”李戰笑道。
聶劍鋒說,“以後別動不動就開加力了,這玩意兒加力一開再帶點俯衝角度,輕輕鬆鬆一點五馬赫。”
“不會,還有,這個操作杆也是很靈敏,傳動係統的反應很快,稍稍動一下立馬就有反饋了,比殲七好太多了。”李戰穩穩地操作著27號SU-27UBK沿著滑行道滑向跑道。
“這就是三代機的特征,慢慢適應,蘇兩七還是比較難駕馭的。”聶劍鋒說。
學習過了理論以及過去十幾年部隊使用總結出來的經驗以及各種險情的應對方案後,李戰對SU-27的優劣點是非常清楚的。SU-27采用的是混合傳動操縱係統,縱向是電傳操縱,橫向是機械傳動。該機研發早期原型機采用的是機械傳動操縱,後麵發生了事故暴露了問題才加裝的電傳,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混合傳動操縱係統。
國產化型號殲-11A、殲-11B同樣如此。
SU-27之所以難駕馭,指的是飛機的俯仰姿態轉換的時候非常容易超出飛行包線從而導致失速過載迅速損失動能,如果是在低高度的話,極容易造成墜機事故。
人們常說SU-27的缺陷在於軟骨病,實際上最終量產的時候軟骨病已經不複在了,量產機已經解決了機體強度不夠的問題。
要命的是當時前所未見的升力體結構。因為這個升力體和邊條設計,造成了一種現象——輕輕一拉幹機頭猛抬,過載一下子五六個G。一般戰機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兩個G左右,可見SU-27的抬頭過載有多厲害。
在這種情況下飛行員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壓杆把機頭摁下去,可是飛控係統會自動介入修整,這就導致機體來回震蕩,然後空中解體。這也是被誤會有軟骨病的原因之一,其實與機體結構強度關係並不大。
但是在血的教訓之後,毛子的設計團隊們痛定思痛,給SU-27加裝了電傳操縱係統,為什麼是縱向的,目的就是針對這個拉杆猛抬頭的毛病。其實最簡單最可靠的辦法是改動氣動布局,但是為了獲得四千公裏的大航程和優秀的機動性能,毛子的設計團隊死硬不改氣動布局。他們的堅持也造就了世界航空兵器史上偉大的一款戰機,後期更是獲得了超出想象的經濟收益。
沈霍伊國產化SU-27為什麼花了那麼多年的時間,成洛馬的殲-10在2004年就裝備部隊了,你堂堂老大廠還在啃SU-27?殲-11A型是進口零件組裝型,殲-11B才是改進版本的完全國產化型號,因此說B型比A型不知道先進多少。
B型為什麼一直搞到2008年才下線,比殲-10這個完全自主研發的居然還要晚了四年!
因為俄方不但不賣火控係統代碼,也不肯賣至關重要的飛控係統。我給你的是二百架生產許可,關鍵係統我來提供,你要代碼要飛控幹什麼?
毛子當年搞出的那套飛控就是為了解決SU-27這種升力體特性造成的猛抬頭猛低頭毛病的,為此他們犧牲了很多試飛員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既然毛子不肯賣,那就自己搞。沈霍伊那些年就是在啃這個骨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最終搞出了比毛子更加先進的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係統。毛子用在SU-27上麵的混合體製電傳,有橫航向機械杆係,重量大體積大,而且過於複雜。
正是應了那句話:凡是被限製的,我們發展得很好比別人的更好,凡是能輕鬆得到的,反而幾十年過去了也沒什麼長進(比如汽車工業搞得跟屎一樣)。
因此,實際上那些年我們冤枉了沈霍伊,他們一直在埋頭苦幹,因為他們身上背負著把SU-27國產化並且發揚光大的重任。成洛馬除了搞點殲-7係列就沒別的政治任務,又得了以色列人的部分電傳技術,搞殲-10搞得呼啦啦的,當然是輕快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