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一不小心又創了個紀錄(1 / 3)

李戰和唐磊磊自始自終都沒有在瓦西裏的雷達顯示屏上麵出現過,不但如此,地麵所有的雷達也都沒能探測到他們所駕駛的兩架戰機。後者是見怪不怪的了。以前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家都要緊張一下子,比如27號雷達站,自從李戰搞了他們一下,後麵鷹隼大隊又開始搞低空突防訓練的高強度,一直到低空突防成為了鷹隼大隊的成名絕招,地麵雷達部隊對於北庫場站的戰機時常失蹤也就見怪不怪了。

當然,前提是無線電聯絡沒有中斷。

俄方飛行員大多聽不懂中方內部的無線電交流,而在聯合通訊的時候雙方使用的都是標準戰術英語,瓦西裏在知道李戰不但起飛了而且還鑽進了山區低空突防,他是怎麼都難以置信。

他駕駛的Su-35戰機盡管有著先進的作戰決策係統輔助,可並不能也不會接入北庫戰術情報中心的端口,他隻能通過塔台來獲取最新的天氣情況。結果就是低空的氣象條件已經大大的超出了他們所能理解的最低作戰氣象,而且那還是山區。

瓦西裏非常清楚要躲過Su-35戰機新型機載雷達的探測絕非易事,至少他並不相信李戰的雙機編隊是進入了北庫山脈的峽穀——如此氣象條件在山區峽穀裏低空穿行與找死沒有很大區別。

能見度不到五公裏,對於空速動則數百公裏每小時的戰機來說,五公裏的距離就是一眨眼之間,不但要求飛行員有極快速的反應能力,還對戰機的性能提出了極大的要求。

可是實際上真的那麼艱難嗎?

李戰和唐磊磊此時輕車熟路的樣子是會讓瓦西裏等人吃驚的。能見度低不是問題,氣流複雜不是問題,皆因對北庫山脈峽穀再熟悉不過了——閉著眼睛都能飛過去。

據不完全統計,鷹隼大隊穿越北庫山脈峽穀的次數迄今為止超出一千三百餘架次,人均穿越架次是四十多架次。越是骨幹穿越的次數就越多。北庫山脈是鷹隼大隊的主要訓練區域,長達五十多公裏的北庫峽穀則是重點訓練區域。

就好比步兵部隊在野外物色開辟的五公裏武裝越野路線,五十多公裏長的北庫峽穀就是鷹隼大隊乃至101旅飛行員們的“五公裏武裝越野”,是所有科目中最硬的訓練科目。

久而久之已經形成了一個標準——以穿越北庫峽穀的成績來論英雄。

當年駕駛殲-7乙型戰機尚且能夠在低氣象條件下在北庫峽穀跑出了好成績,後麵開低空飛行性能好一些的殲-7E甚至都躲過了道爾營的兩批四枚導彈攻擊,眼前這點情況對李戰來說甚至都沒有剛才的起飛困難。

唐磊磊也是一把好手,他們曾經多次在能見度比現在更差的氣象條件下進行過穿越北庫峽穀低空突防訓練。

以27號雷達站的幾個對空警戒部門全程搜索不到。

以每小時三百多公裏的空速在峽穀裏穿行,兩架戰機畫出了一道千曲百折的飛行路線。他們的最低飛行高度達到了二十餘米,稍稍側傾大一些翼尖就會戳在山上。

高空的模擬作戰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使用的是高度差空戰對抗演練,因此唯一有看頭的是打擊分隊的低空突防。恰恰打擊分隊這邊做到了極致,完全的脫離了空地雷達的探測,以至於不管是塔台還是模擬藍軍的瓦西裏都無法掌握打擊分隊的痕跡,也就無從知道他們到底是如何知道的。

塔台通報打擊分隊順利完成了打擊任務返場降落的時候,瓦西裏和他的戰友們還處於發懵狀態——怎麼就結束了呢?

難道中國佬弄虛作假了?

不管如何,瓦西裏等人降落的時候天氣大變,烏雲密布傾盆大雨變成了雲開霧陽光普照。李戰和唐磊磊降落的時候還是大風大雨,十幾分鍾後瓦西裏等人降落的時候已經是風平雨停,叫人著實是哭笑不得。

戰機歸位,李戰提著飛行頭盔站在停機坪邊上,麵帶微笑地等著瓦西裏從Su-35上下來後迫不及待地大步走過來。

“戰,你是怎麼做到的?我相信你們起飛並且執行了任務了。但你是怎麼做到的?北庫山區的氣象條件已經超出可最低允許值,你不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到完全沒有被雷達搜索到。”瓦西裏語速很快的自相矛盾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