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灑灑一萬多字的試飛報告就擺在方成河的桌麵上,李戰軍姿標準地站在辦公桌前麵,等待著方成河斟酌著如何開口。
點起煙抽了兩口,方成河才緩緩開口,“坐。”
李戰坐下。
方成河的語氣很不確定,他道,“觀點鮮明未必會是好事吧?上級領導機關要的是客觀的分析報告,你這個是不是主觀意識太強了些?是否采購蘇三五我這個基層部隊的部隊長都沒有很大的建議權。”
分析報告裏的結論非常明確:建議少量采購Su-35戰鬥機。
從李戰的角度看,這個結論放在整篇報告裏是順理成章的,把分析報告寫成論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萬多字的分析下來最終得出的結論如此。可是在方成河看來,這個結論不應該出現在一份客觀的分析報告裏麵。
如果說這還不算什麼的話,那麼分析報告裏的最後一段建議性文字就讓人驚喜了,是又驚又喜。
“經過對Su-35戰鬥機的全麵深度實戰試飛,我個人認為在少量采購的前提下應當裝備駐紮偏遠的內陸地區,依靠該機的長航程更好更全麵地發揮該機的全部性能。”
這是裏麵的其中一段話,就差直接說應該裝備給101旅了。
方成河於是先是驚訝然後是歡喜,因而才會有如此不確定的語氣。毫無疑問,對他來說二師是過去式了,他的部隊是101旅,對李戰來說更是如此。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如果有機會為自己的部隊爭取來新式戰機,一款僅次於四代機的戰機,如何不叫人歡喜?
分析報告是三天前交過來的,方成河細細看完之後又和包冠華楊靜山等人進行了研究,發現這件事情並非不可能。
他抽著煙慢慢的回憶起了昨天晚上的碰頭會議。
楊靜山說,“李戰的意思很隱晦,他認為我們應該爭取首批裝備蘇三五。是否采購蘇三五我個人認為是基本沒有懸念的。不考慮政治因素,蘇三五搭載的發動機和空戰決策輔助係統比較有價值,買一個大隊回來既可以填補編製空缺又能獲取一些重要技術進行研究,一舉兩得。”
“沈霍伊飛機廠比較傾向於引進該機。”包冠華說,“會前我特意給軍工部門的同學打了個電話,據他說沈霍伊飛機廠未來一段時間的重心是在殲十一係列戰機上麵,他們對母廠的新技術非常的感興趣。”
方成河笑著說,“我聽說成洛馬飛機廠的四代機首飛給了沈霍伊飛機廠很大的刺激,他們似乎也有一款四代機,距離首飛應該也不遠了。”
“哪來的消息?怎麼今年四代機跟不要錢似的說出來就出來。”包冠華開了句玩笑。
方成河說,“李戰親眼看見了,當時和殲十六的原型機停在一個機庫裏,後半截蓋著帆布,但李戰很肯定那不是任何一款現役戰機的改進。他做了一些了解後得知是沈霍伊飛機廠搞的四代機,從機體大小看應該是中型戰機。”
“替代殲十的?”楊靜山一愣。
殲-10係列剛剛開始步入成熟發展期,從理論上來講再用個二十年再去考慮後續機型的事也是為時不晚到的,殲-10這個平台很出色有很大的改進冗餘。不過細細一想也覺得正常了,國內軍工的研發一致奉行的是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四個連續步伐。
換句話說,殲-10成熟了批量裝備部隊了,那麼她的後續機型就肯定在研製當中了,沒準這個工作從殲-10正式入役那天起就開始了,走到最後的首飛階段並不稀奇。與此同時還要預研一代,理論工作沒準都搞得七七八八的。同樣同步進行的是探索工作,未來的軍事裝備發展方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