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鑽地打擊(1 / 2)

因為是“嘎嘰嫩”,所以對抗雙方基本上都很清楚對方的情況,一些情報信息幹脆就是唾手可得。“武夷山”很了解“捕鳥籠”,後者也很了解前者。

比如李戰知道捕鳥籠地空導彈部隊在南麵的一個小島上有部署雷達站,搜索範圍不大,但足以提供兩百多公裏的預警距離。

李戰要讓機載雷達鎖定小島雷達站,打掉了它就等於踹開了捕鳥籠地空導彈部隊的南大門,這一次攻擊必須要做的,而且在攻擊之前絕對不能暴露自己的方位,有可能的話還要爭取讓小島雷達站無法向捕鳥籠地空導彈部隊的戰情指揮中心報告。

“如果有電子幹擾能力就好了,殲十六很適合做電子戰機。”李戰念及此感慨著說。

陳飛笑著說,“可以寫進試飛報告裏,以試飛機組的名義提出建議。”

“計劃是這樣的。”李戰說,感到比較輕鬆。

雷達顯示屏閃了一下,繼而亮點穩住了,李戰和陳飛都看到了,陳飛說,“哦,有目標信號了,機載雷達的下視搜索能力挺強的。”

李戰迅速核對目標方位信息,道,“確認了,是小島雷達站,我們應該還是安全的,準備發射吧。”

“明白,開始鎖定。”

確認目標決定是否攻擊以及攻擊哪個目標是前艙飛行員的事,完成攻擊則由後艙飛行員進行。

陳飛嫻熟的執行鎖定攻擊程序,隻是一個模擬攻擊,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操作即可。但是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陳飛需要需要火控係統鎖定目標,完全模擬導彈飛向目標擊中目標。發射的是反輻射導彈,為了提高精度載機雷達最好對目標保持照射。

小島雷達站沒有絲毫的防備,他們接到了上級的命令,但是不認為“武夷山”會冒著接近台風圈的危險從他們這個方向進入。因此,該值班的雖然都在值班,但是沒有人把這件事情放在心裏。

隻不過又是一次例行的對抗演練罷了,而小島雷達站隻不過是“強網”雷達係統的補盲站,從來都不在重點關注的序列裏。

雷達站不是戰機,在沒有雷達告警的情況下並不知道已經被反輻射雷達鎖定,而當雷達操作員發現海平麵有一個小亮點一閃而過的時候為時已晚——導彈已經命中了目標。

殲-16在兩百米的低空發射反輻射導彈會導致導彈射程急劇下降,最遠有效射程僅有五十公裏,沒有俯衝帶來的動能完全依靠火箭發動機的推動高速飛行。因此李戰他們是在距離小島雷達站二十公裏的時候發射的導彈,也就是說就算一發射就被探測到,目標也隻有不超過一分鍾的反應時間——每小時能飛兩千公裏的高速反輻射導彈加速飛行擊中目標也許僅需四十多秒的時間。

而雷達操作員發現導彈蹤跡的時候其實他們已經被擊中了——對於時速高達兩馬赫的高速反輻射導彈來說五公裏隻是一眨眼的距離。

當值班指揮官接到上級通知己方已經被“武夷山”摧毀時,他整個人是懵的,就好像聽到了天底下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李戰在小島雷達站上空急速左轉向東北,同時打開加力迅速爬升。殲-16的雙菊花大張著噴射出淡藍色的尾焰在夜空中製造出了人工流星雨的天文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