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槐鎮是雍山腳下諸多鄉鎮中最小的一個鎮。小鎮一共不到三百人口,村落稀疏。小鎮雖小,但十分有趣,山光湖色,綠竹紅葉,相映成趣。三麵環山,北麵是一個大湖,湖麵極廣,湖水極深,東南方有一管道通向雍京城,但路途遙遠,一路人煙稀少,故小鎮和外界往來極少。黃槐鎮屬華陰郡直轄,無奈此地偏遠,又在雍山境內,故而極少來人,除非有什麼特別重大的事情。
小鎮民風淳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十分快活。村裏原由翰林院和國子監共同設立的官塾,隻不過換了無數的先生,都嫌小鎮偏遠,不堪勞頓,紛紛請辭,於是官塾成了村民集會之地,形同虛設。不過半年之前,從北邊大湖之上漂來了一葉扁舟,一名青衫書生登岸,自稱乃河東書院學生,四處遊學,路過此地,希望黃槐鎮能允許他逗留一些時日。小鎮鎮長做做主,把他請進鎮子,安排進了官塾旁空置的一間民房,書生看見官塾荒廢,詢問原由,鎮長如實相告,書生自告奮勇,願意重開官塾,擔任先生。鎮長大喜,提出每月付給書生五十文錢,作為酬勞,被書生嚴詞拒絕。第二天,書生就親自寫了一篇勸導鄉民送子女讀書的文章,然後繞著村子大聲誦讀了一圈。於是,荒廢已久的官塾重新有了用武地。共計有二十八名蒙童報名入學,自此以後,官塾每天準時開學,若逢風雨大作之日,書生前一天就會告訴學生,第二天休息,不用上學。長此以往,鄉民都傳言書生是位能料禍福,決風雨的神仙,甚至有膽大的村民前去求證,書生隻是笑,不承認也不辯駁,村民更加信服,對書生視若神明,送子女讀書也更加熱心,鎮長搖頭苦笑,哪裏是什麼神仙?分明是仙人啊!
轉眼到了秋季,書生來到黃槐鎮已有大半年,鄉民也慢慢熟絡了起來,大家發現這個自稱唐朝的書生溫良恭儉,待人真誠,而且學問極廣,農耕時令,修渠挖井,瓜果嫁接,烤肉釀酒,無所不能,漸漸地,鄉民們發現了唐朝的一大特點,愛吃肉,尤嗜醃肉臘腸一類,簡直是無肉不歡,鄉民們每日見他,都要說一句“先生下學以後來家裏吃肉!”“先生,我家肉醃好了!”諸如此類的話,唐朝也不客氣,每次都去,鄉民反倒心裏歡喜,認為這位先生實在,不虛偽,沒架子,唐朝在鎮裏的風評更是節節攀升!
這天,來了一場秋雨,官塾照例休息,唐朝蹲在官塾前的一顆龍爪槐下,怔怔發呆。這棵槐樹的具體年歲已不可考,鎮上最年長的老人都說自他記事起這棵樹就在了。除了年歲,這棵樹最奇怪的地方時四季皆青,既不開花,也不落葉,鄉民們都稱這棵樹為神樹,每月祭拜,從無間斷。唐朝抬起頭,看著雨滴落在槐樹上,原本就青綠的樹葉被洗的更加蒼翠欲滴,看著十分可愛,唐朝臉上不自覺的露出了一絲笑意。
鎮長背著手走了過來,也不打傘,任由寒涼的雨水打在身上,看見唐朝蹲在樹下,也走過來蹲在他旁邊,說:“唐先生,又在看雨啊?!”唐朝笑了一下,無奈的說:“喜叔,說了多少次,你喊我小朝就行。”鎮長一臉嚴肅,說:“鎮上的人沒讀過書,不懂規矩,不怪他們,但是我畢竟是當年出山讀過書的,不能跟著他們胡來,說實話,以你的學問,去京城都能謀個一官半職,呆在我們這個鳥不拉屎的鬼地方,屈才嘍!”
唐朝苦笑一聲,沒有和這個倔老頭爭執,而是換了個話題:“小慶好幾天沒有來官塾了,連劉大哥和嫂子也碰不到了,我前幾天在湖邊碰到了他,問他,他也不說話,打算去他家裏一趟,他死活不讓去,是不是出了什麼事?”
鎮長掏出旱煙袋,默不作聲的點著,吸了一口,吐出一團青煙,頓時他的臉就變的模糊不清,隻聽見他低沉的聲音:“劉陽那小子貪心,想在山上多砍點柴,偷偷去了野豬嶺,結果從上麵摔了下來,腿斷了,爬回來的,腿我已經給他接好了,但是麻煩的是,回來之後就開始發高燒,說胡話,說是遇到了一個穿白衣服的鬼,把他打了下來。小慶這兩天是在湖裏抓魚,給他爹熬魚湯補身體呢,過兩天就回去上學了,你不用操心了。”
說話間,一陣馬蹄聲遠遠的傳來,鎮長一愣神,然後猛的起身,極目遠眺。小鎮上沒有養馬,所以來的肯定是外人,若是官府,定有大事,若是歹人,那可就……
馬蹄聲疾,轉眼間已經來到了跟前,看著有五六騎,穿著青黑色的官服,為首的一人,身材矮胖,麵色黧黑,怒眉虎須,手中握著一根馬鞭,他看見大樹下的鎮長和唐朝,調轉馬頭衝了過來,距離大樹不足五步方才勒馬,揚起馬鞭,指著鎮長和唐朝厲聲喝問:“你二人可是本地人氏?”
鎮長趕緊上前一步,立於馬側,雙手抱拳,告罪一聲,說:“回老爺的話,小的乃是本地人氏,是這個鎮子的鎮長,這位先生乃是外地學子,遊學至此,見官塾荒廢,自願無償當這教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