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時聲勢浩大,攻城奪邑,焚燒官府,掃蕩豪強地主塢堡,取得了很大勝利。
這個時候黃巾軍主要集中在三個地域作戰,分別是張角率領的北部主力,主要活動在冀州範圍;
波才,彭脫率領的東部主力,主要活動在東郡陳留一帶;
張曼成率領的南部黃巾軍,主要活動在南陽一帶。
黃巾軍主力集中在這三個地域忙於與朝廷決戰,像琅琊一帶雖然沒有主力,但是青州,徐州乃是黃巾軍重點地區,黃巾蜂起。
縱然主力不在,但會有一小部分遊蕩的勢力,以及零散的小股部隊。
但是考慮到黃巾軍前期悍不畏死,鮮有敗績,即使是一小部分人馬,就憑琅琊郡老弱的郡兵,能不能打贏很是問題。
而黃巾軍最擅長裹挾當地百姓,使其數量急劇膨脹,到時候鹿死誰手結果很難預料。
曆史上徐州許多地區都被黃巾軍劫掠,黃巾軍泛濫,直到最後陶謙才將其平掉。
黃巾軍後期因首領張角病死軍中,逐漸勢弱,各部黃巾互相各自為戰,未能協調配合。
人數雖多,卻缺乏戰鬥經驗,逐漸被朝廷逐個剿滅。
但是到了公元188年,也就是中平五年,青州,徐州的黃巾軍死灰複燃,大肆劫掠青州,徐州。
這是對郭盛的第二次考驗。
琅琊郡身處徐州北部,與青州銜接,本身琅琊郡是富足的州郡,到時候必然會成為兩州黃巾軍的嘴邊肥肉。
而黃巾軍每到一地,先殺官吏,到時候郭氏的情況就危險了。
想要活下來,守護住自己擁有的一切,那麼自己一定要擁有強大的實力。
隻有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才能不陷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況,才能在這人命如草芥的亂世活下來。
三國在很多人的心中是溫酒斬華雄的三國,是三英戰呂布的三國,是煮酒論英雄的三國,但是其實真實的情況遠比三國演義書中要殘酷的多。
這裏每一天都在發生戰爭,百姓流離失所,餓死者遍野,吃上飽飯是人民最大的追求,戰爭對於平民來說是巨大的災難。
而如果自己能夠有足夠實力的話,說不定自己就能改變這亂世,能夠讓人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甚至帶著郭氏更上一層樓。
需要有足夠的實力!
郭盛感覺自己抓到了一絲靈感,找到了一條正確的出路。
而想要增強實力,應該怎麼辦?
槍杆子裏出政權,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一支強大的軍隊才是任何時代安身立命根本的硬道理。
郭盛的父親郭陽作為琅琊郭氏的當代族長,擔任琅琊郡的都尉,手底下有五千的軍隊,郭盛小時候也是聽說過軍隊剿匪平叛的。
據說父親郭陽在剿匪中接受敵軍首領的陣前挑戰,不到三合將其挑於馬下,威震琅琊全郡。
“陣前單挑?”
郭陽眼中閃過不可思議的光芒,作為一郡的都尉,總管一郡兵馬,這可不是正史記載中應該有的大將風度。
畢竟真實曆史中,雙方主將根本不可能親自鬥將,而是指揮麾下軍隊的戰陣廝殺。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是小孩子都了解的真理,更何況是一郡主將。
這方世界中好勇鬥狠的風氣真是讓人吃驚,這樣的情況似乎很像是三國演義中描繪的情況。
但是,問題來了,那麼自己所處的琅琊郭氏是什麼意思?
三國演義中東漢末年的世家中以郭為姓氏的隻有潁川郭氏,而在自己所處的現實中琅琊郭氏卻是一個郡級影響力的二流世家。
而且明明琅琊這片地方當時是琅琊國,怎麼現在成了琅琊郡?
郭盛眉頭一皺,隨即鬆開,倒是不再糾結了,這方世界的真相還得自己日後慢慢探索,僅憑現在的一鱗半爪根本難窺究竟,還是先想想眼前的黃巾軍問題。
不管是曆史中的三國,還是三國演義描繪的三國,黃巾軍起義都是必然要爆發的一個炸藥桶。
自己需要一支鐵軍,而其中優秀的將領與訓練有素的士兵都是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