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倚樓聽風雨(1 / 2)

千燈湖位於風煜國國都晏城中十裏巷外,十裏巷本是平民居住的一個街道小巷,卻於十

年前漸漸變得繁華,如今的十裏巷已是平民百姓與王侯富人聚居之地,小巷成了晏城的主街

道之一。

十裏巷的每家每戶都在屋簷與正門上方掛著一盞紅燈籠,這些燈籠到底作何用處,問了十裏巷中最老的老人也未曾得知,隻說這紅燈籠雖是最簡單的紅色燈籠,無任何花樣,卻是綿延十裏,僅這長度便足以讓人驚歎了,又因這紅燈籠一眼望去形態竟似條龍,龍尾、龍身、龍頭樣樣俱全,甚至龍須都清晰可見,當時的欽天監知道這一奇景後斷言此處有龍氣護佑才成此景,乃福地。當時的皇帝便在龍頭處建了座飛雲樓,並由皇帝帶領族人每年於中秋之日至此樓齋戒祈福,以供龍氣盤旋避免其散去晏城福祉不再。

再說這火龍正映在十裏巷外的湖水中,湖水每每為風所拂,蕩漾之間,火龍竟似要飛天而去,栩栩如生,引得無數人前來觀賞,久而久之,這本平凡的湖便有了個名揚天下的名字——千燈湖。

現如今湖中更是停泊了許多旖旎的畫舫,好不熱鬧,晚上整個千燈湖乃至十裏巷都是絲竹管樂,輕歌曼唱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單看那透過船窗薄紙映出的曼妙舞姿已是讓人心醉不已。如此一來,來此尋樂的人漸漸多起來,觀賞那火龍之姿的倒是少了許多。

十裏巷就這樣一年比一年熱鬧,且不說是千燈湖造就了十裏巷的繁華,還是十裏巷成全了千燈湖的的妖嬈,此等美景與繁榮當用於風雅之人觀賞,富甲紈絝之人享樂。今日的故事要從那千燈湖畔,十裏巷對麵屹立的小樓說起。這小樓與皇家的飛雲樓遙遙相望,此小樓有一讓所有粗狂之人都覺風雅的名字,名曰倚樓聽風。

那小樓四角屋簷上翹,各墜有一青銅鈴,三麵臨山,一麵緊臨千燈湖。小樓僅有一門可進,此門麵朝十裏巷,細細觀望便能發現除正門前的湖麵,無處可通其門。

外有老叟坐於小篷船中,小篷船不多不少,正好十艘,小篷船並著停泊於木樓大門兩側,說是大門,可真是大!仿佛一個黑洞,能吞噬整個千燈湖,這門幾乎占了木樓一麵牆的長度,讓人不禁懷疑建此樓的人是否想要乘船而入。

木樓從下往上漸窄,成寶塔形,風過便帶起一陣清脆的鈴聲,此起彼伏,似有擅樂者於樓中擊箸,實則出於屋簷銅鈴之處。

木樓後是一棵參天的梧桐,幾乎要五六個成年人方能合力環住,樹枝伸向庭院四周,仿若傘蓋,倒是將小院遮了個嚴嚴實實,但庭院卻並不因此而昏暗,陽光透過葉與葉的縫隙撒了斑駁一地。

圍著梧桐樹的是三方三層高的木樓,一排排共有九十九間房,庭院房間外,三麵各有一獨立小院,小院裏的情況在外倒是看不清楚。

庭院一方左右各有一小門通往前廳,前廳就是一大堂,一眼望去,可容納百人,出了大堂便可出那極寬的門,倚欄而立,入目的是一片翡翠般的湖麵,再遠,是古樸的十裏巷,環顧便可瞧見飛雲樓輝煌大氣的樓頂,此時轉身便可見那極大的門上懸著的極大的匾,匾上書著四個矯若遊龍的大字——倚樓聽風,頗有種風雨欲來的氣勢。

隨著夜幕降臨,烏篷船漸漸忙碌起來,越來越多的人登上那倚樓聽風,卻又見幾人踏水而來,周圍之人竟似未曾發覺,各忙各自之事,絲毫未覺有何特別。又一會兒,沉靜一天的千燈湖熱鬧起來,又將是一夜絲竹,而此時倚樓聽風中,一灰袍男子坐在一張桌子上,手執一酒壺,一口一口慢飲,雖是平淡無奇的容貌卻在其飲酒之間別有一番優雅之姿。

有客突然叫道:“蕭先生,今日為何還不開講?”此聲一出,堂內議論聲四起。

灰袍男子似是微醉,向那叫嚷之人淡淡瞥了一眼,將酒壺倒過來,已是滴酒不剩,似笑非笑道:“不過是壺酒的時辰,兄台既等不起何不離去?”此時大堂已靜成一片,似是在等這位蕭先生再度開口。隻見有一小二又為那蕭先生換了壺酒,那蕭先生才在一桌上坐下,眾人仿佛已經習慣這位蕭先生不坐凳子坐桌子的別具風格,除了飲酒聲再不聞人耳語。

那蕭先生咽了口酒,悠悠道:“倚樓聽風雨,憑欄望明月,琉璃自始碎,笑歎江湖路。今日我要說的故事便是近日所出的江湖四言。”

“眾所周知,倚樓聽風雨說的乃是天下第一樓倚樓聽風。此樓有天下第一名酒梧脂,地處絕佳位置——聞名天下的千燈湖,可賞第一壯觀的燈景,還有在下這第一愛嚼舌頭的閑人,如此多的第一,也不愧為天下第一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