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吧,反正總要麵對。”
他搖搖頭,將那些顧慮拋諸腦後,最終決定拿這段視頻參加評選。
沙漠治理傑出人物評選是由華夏環保部牽頭的,含金量很高。今年有四十多個和公司和個人參加評選,幾乎都集中在西北的幾個省中。
這次評選主要以私人公司和個人為主,宮方的企業和組織沒有參加。
到了評選那天,楚辭和張彩娜一起參加,鄭鵬飛因為有事走不開,所以沒有過來。
會場近一百人,隻有楚辭二人看上去年輕俊俏,像是普通的上班白領。其他都是些四五十歲的大叔大媽,有的甚至都六七十歲了。
這些人因為常年的辛苦勞作,風沙吹打烈日炙烤的,幾乎都是佝僂著背,皮膚黝黑皮粗糙,臉上的高原紅十分明顯,一看就是西北的勞動人民。
“娃子,你們長的真俊啊。也是來參加評選的嗎?”坐在二人旁邊的一個五六十來歲的大媽抄著西北口音問道。
“是啊。”楚辭笑著回答道。
大媽勸道:“你們那麼年輕俊俏,最好不要做這種事,太辛苦了。”
楚辭笑著點點頭,順著她的話說道:“確實是蠻辛苦的。”
評選會很快就開始了,領導簡短開場之後,進入了頒獎儀式。
第一位獲獎者,名叫,孫秋蘭,得獎的理由是,四十年如一日,萬畝沙漠變良田。而得獎的人就是剛剛那個和楚辭他們說話的人。
台上播放了一段介紹視頻,大概講她用幾十年時間,在當地政府的補助下,將近萬畝沙漠改造成一片綠洲,種上了果樹,揚起了魚,並帶動整個村的村民一起種樹綠化。
孫秋蘭上台領獎,主持人讓她說幾句,她短暫的不好意思之後,開始介紹她的心酸治沙經曆:
“你們別看我現在粗糙的很,年輕的時候也是個俊俏的大姑娘,在我們那十裏八村的也算俊俏。”
台下發出善意的笑聲。
她接著說道:“剛剛嫁過來的時候,都有點想回娘家了。那時候苦啊,西北的風沙一直吹,出門都帶著口罩,田地也都被沙子蓋住了,那真是種啥啥不活。”
”村裏人一個個都逃走了,可是我啥也不會,不知道去哪裏,那時候國家政策好,隻要我們留下來,就免費給我們發放樹苗,種的地方都可以給我們使用,我們就留下來了。”
“...風沙太大了,種下的樹苗沒幾天就被沙子賣掉了,種十課活不了一顆。我老公都要放棄了,可我就是不服氣,死了就再種,從十幾裏外背著水去澆樹,我就不信種活它。”
“...,後來慢慢有樹苗活下來,我看這它們特別高興,跟看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幹勁也起來了,...”
“就這樣幹了十幾年,我們種的那地方樹苗都長大了,草也長出來了,水也能留得住了,我就在上麵種地,養雞,日子也好起來。我們嚐到了治沙的甜頭,就繼續種樹,有空就種,四十年來,我種了一萬多畝地,不知道穿壞了多少雙鞋,流了多少汗。”
“...,鄉親們看到種樹可以賺到錢,也紛紛回老家種樹,現在我們那五萬多畝地都變成了可以種莊稼的地...”
她沒有帶發言稿,隻是用簡單的話將她治沙的過程說出來,樸實的言語,卻道盡了她四十多年來對治沙的艱辛。
她的話音剛落,台下掌聲如雷。
接下來的幾個得獎人,都是花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功夫治沙的農民,從他們的視頻和發言可以看出,他們治沙的過程都很辛苦,令人十分感動。
不過有個得獎人,卻是來自黃州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團隊帶頭人是一個五十來歲的老教授,叫陳誌堅。他們發明了一種粘合劑,把它撒在沙地上,隻要加水就可以變成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