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坐下,蘇宛平將莫氏說的藏糧和藏銀的事說了。
幾人一聽,都焦慮起來,這些糧食和銀子藏哪兒去才能安全?
蘇宛平想到了古道村的院子。
“娘,我和時燁半夜將東西抬去古道村,連夜挖出幾個地窖藏起來,再說我們不住村裏頭,想來也不會有人知道。”
這個主意倒是不錯的,傅氏看向女兒女婿,趙朋遠此時開口,“我也一並過去幫忙,既然要藏,咱們就好好計劃一下,如果隻是簡單的挖地窖自是不成。”
蘇宛平也想著事後要想想怎麼做才隱秘,於是三人便商量起怎麼藏銀子和糧食。
此時梅嶺縣縣學裏的課堂之上,教諭邵正銘坐在講台上,目光凝重的看著底下的學生,說道:“每年鄉試分南北中三套試卷,題目各有不同,同時裏頭的策論題會涉及到當朝政議,所以相必你們都看了京中邸報,有些感觸,但你們也不能完全依賴此物,平素的練習不能少,眼下我布置你們一道題。”
不能鋒茫畢露
邵正銘此時停了停,看向底下的學生,這些學子尖著耳朵聽著。
蘇義麵色沉穩,不驚不燥,邵正銘的眼神停留在他的身上,點了點頭,說道:“就以咱們邊關小城梅嶺縣來說,如何防範吳越國的攻打,可有良策?”
邵正銘話落,便有學生交頭接耳起來,眼下這些秀才,可以說不曾經過戰事,更不可能參與,能寫出好的提議固然好,邵正銘最怕的是他們心高氣傲,紙上談兵,無所作為。
雖然這樣的題不會出在鄉試裏,他的本意便是教他們會思考,寫文時不會誇誇其談,而是穩紮穩打。
此題也是邵正銘昨日靈思一動想出來的,黃將軍入了梅嶺縣,如今囤兵餘城外,此乃大事,他雖然不必管,心裏卻還是憂心的。
很快有學生開始執筆寫了起來,隻有少部分還在三兩個討論。
然而蘇義卻是自始至終不曾與旁邊的人說過話,雖然旁邊的同窗很想與他交流一下意見,也很想知道這位神童才子到底怎麼樣想的,由此而啟發自己的靈感。
可是看到高冷的蘇義,周圍幾人也不敢多說半句,隻好悶著頭寫下去。
蘇義不是最先交卷的,在他交卷前尚有數人交上去,當場遭邵教諭的點評,卻有些失望,果然如他所想的,他們得了秀才功名後有些傲慢,言詞之間多是不切實際,喜歡談自己的一套想法,實施起來卻無一是處。
直到蘇義的考卷呈上,邵教諭才鬆了口氣。
待所有秀才交上考卷,邵教諭也快速的看完了,接著將所有考卷放下,隻拿出蘇義的考卷再次細看,一邊看一邊點頭,在座的秀才都一臉好奇的看著講台。
邵正銘卻將考卷卷起,說道:“這一次果然隻有蘇義有實質上的建議,此卷我現在就交知縣大人看看去,你們先回去吧,天色也不早了,今日課業結束。”
接著邵正銘起身走了。
蘇義很快被同窗圍住,全部跑來問他寫的是什麼?
有幾位先前與時夫子交好的,這會兒拉不下臉來相問,卻是尖著耳朵聽著。
哪知蘇義卻是笑了笑,“此事待大人采納後,你們便會知道,我其實並沒有怎麼寫,隻是以前跟著我姐夫去過山裏頭,對梅嶺山有些了解。”
蘇義起身,提著書箱往外走,身邊隨同一起離去的同窗還是圍著他不放,各種恭維的話說出來,蘇義還有些不太自然,忽然很懷念大哥在的時候,若是大哥在,他就不必應付這種場麵了,他大哥八麵靈瓏,那自是小事一樁。
蘇義無奈的從人群裏擠出,快走幾步就進了文巷,這些同窗不得不止步,誰叫人家院子就在文巷,隔著縣學這麼近,他們不可能追到蘇義的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