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些,自然各地還得找些避難之處,一但山頭燒起了煙火,是不是還能連上餘城、項城的山頭,每隔一定的距離,就能收到消息,然後傳到了黃將軍那兒,也不至於找人快馬加鞭趕去報信。
畢竟走官道,就算是快馬加鞭,也不及各處山頭傳遞消息來得更快。
至於百姓們當中,在黃將軍不是能立即營救之時,他們發現吳越國已經打過來了,百姓便能躲入事先找好的山洞裏,或者去海上的某島,既不能讓對方抓走了壯丁,也還能帶走值錢之物。
如此吳越國打過來也隻能看到一個空殼,待黃將軍收複保昌郡,百姓又可以回來了。
蘇義暗自這麼的想著,卻也聽進去了姐夫的話,不要鋒茫必露,姐姐也說了,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行,所以這一事,隻要邵教諭和知縣大人知道便好,至於縣學裏的同窗,還是少知道為妙,他以後要更加的低調才是。
二日夜裏,趙朋遠和時燁便帶了幾個管事的往古道村去了,他們打算在古道村的老院子裏挖出幾個藏糧藏錢之地。
反正時間還長,他們也做得隱密,倒也不用擔心。
而蘇義去了縣學,沒兩日,趙知縣便單獨召見了他和邵教諭,蘇義便將後續自己這兩日整理的思路說了。
坐在主座上的趙知縣原本隻見蘇義的提議好奇,畢竟建哨塔卻又是一件極為費銀子的工程,哪知聽了蘇義的完整提議後,他竟然睜大了眼睛,忍不住拍掌叫好。
趙知縣正苦於自己的政跡平平,這不,蘇才子就給他送政跡的來了,這一套計劃下來,先不說他梅嶺縣建哨塔的銀子,這可是牽連整個保昌郡的,由於保昌郡靠近吳越國的邊關重地,他若是將此建議向阮知州大人上書,就算這事之後還得費上幾年才能完成,但他的提議可卻是精妙絕倫,功跡仍然有他的一半。
於是趙知縣一高興,收下了蘇義書寫的完整計劃,改日修修改改,加上自己的言詞,便能呈給阮知州過目,若是上頭同意了,這些籌建的銀兩都不必從梅嶺縣的帳簿上出,還得由朝廷裏出。
為此趙知縣還留下兩人一同吃飯。
能與趙知縣坐在一個桌上吃飯,那可是多大的榮耀,邵教諭心裏也是舒坦,時夫子今年又送出兩位秀才,得意的緊,可他隻要擁有一個蘇義便能抵他不知多少學生。
如今知縣大人對他自然也會另眼相看了。
蘇義一臉安靜的陪著吃完飯,他謹記著姐姐和姐夫的話,絕不能爭強好勝,絕不能鋒茫必露,有什麼便由邵教諭說事便是,他隻要保持沉默。
從縣衙裏出來,邵教諭拍了拍蘇義的肩,讚賞道:“義兒不錯,話不多,懂進退,今日這些事,你也不必向外頭說了,至於這些提議,更是如此,萬一被奸細聽了去,就更不妙了。”
蘇義豈會不知道,姐夫還給他分析過,隻要他提供出完整的一套計劃,想來趙知縣就會當成自己的政跡。姐夫早已經叮囑他,他反正是個白丁,又不在官場,這種事自然隻能當成一種考試,不要另想。
眼下邵教諭這麼說了,蘇義立即點頭應承,邵教諭果然安心多了,於是兩人往縣學裏去。
那些同窗看到蘇義和教諭大人一起回來的,紛紛好奇,有人猜測不斷,蘇義自從那次試題被邵教諭表揚後,邵教諭對蘇義卻是另眼相看,出門也隻帶上他了。
著實令不少人眼紅,也讓不少人羨慕,更是讓他們好奇,當時蘇義寫的是什麼提議,事後不少才子回去問了家中的長輩,又與一些交好的舉人商量過此事,都沒有更好的建議,他們身處邊關重地,三麵環海,有陸路出去,一條去往中原,一條去往沿海一帶到廣州。
他們有不少海上之道,可是一般百姓豈能及時的上船,也沒有這麼多的船給他們上的。
所以吳越國要是打過來了,他們除了匆匆跑山裏躲一下,也沒有別的好去處,也無法改變這個結局。
不過有不少舉人老爺還是想到一些招數的,告訴了這些秀才,這些招數當中,最有用的便是與吳越國行商的商人去辦,吳越國沒有大離這麼大,他們隻相當於一個嶺南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