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這一代傀儡核心,注重的是通訊傳輸和多核心協作技術的突破。
但和之前的工蜂二代相似,這一代的作品,也隻不過是過渡型號,並非李塵心目之中的完善製作。
所以他不會大規模運用此物,而是寄望於下一代更加完善的第四代產品。
那就得等到自己在廣雲峰中穩定下來之後,才能達成了。
“最初之時,我欲以機械智能架構取代此世神通偉力,但自身造詣不足,充其量隻做到普通計算機的地步,智能核心無從談起,性能也極其有限。”
“這便是第一代。”
“再之後,修成捉影煉魂,把天樞的品級一躍提升至四星品級,也算是掌握了融合靈性架構,賦予其此世神通偉力。”
“這便是第二代。”
“直至如今,增益通訊之能,強化了多核協作的運用方法……”
從最初的原始核心,到融化架構的靈性核心,再到如今的第三代,才算是初見蜂群雛形,真正擁有了工蜂核心所應具有的特性。
不過自然界中,蜂群和蜂後之間的關係更加神秘,甚至曾有人認為,整個蜂群是一種具有著同一意識特殊生命體,單獨的工蜂個體,可以看做一個個肢體,器官……
李塵一直以來,都在模仿這種生物群體的神秘特性,如今利用躍波感應術實現遠程遙控,也是更進一步,把這種社會結構完善化。
“如此高度集成的虛擬社會,一切權能盡歸蜂後,與去中心化計算是相背而行的道路。”
“如何運用兩者優點,揚長避短,再進一步,將會是後續研發的關鍵。”
“但以目前所見的情況來看,隻要能把這第三代核心的功能與七大靈智創造虛擬人格加以融合,便足以造就第四代核心。”
“那時候,以虛擬人格為主體的‘降臨’模式,究竟能夠發揮出幾分威力?”
李塵一直以來在自己魔方迷宮內豢養著虛擬人格,並非閑得發慌,而是在盡可能的挖掘計算力和智能算法本身的潛力。
如若把計算力的總和比作一個大水池,天樞,天璿等等智能所能運用的部分,隻不過是池水之中的部分。
便是它們自己發揮至極限,也無法做到同時輸出。
盲目增加計算機實體數量亦然,充其量隻是增加底蘊總量而已。
如若這一問題非常簡單就能解決,那麼無論前世還是此世,都不存在性能極限了,不斷累積疊加,增加中央處理器的數量即可。
但實際卻是,無論前世還是此世,都不可能做到如此。
簡單來說,就好比第一杯水沸騰了,擁有著一百度的溫度,第二杯水也沸騰了,同樣還是一百度的溫度。
兩杯水倒在一起,總體來看,熱量總和也變大了……
但,它會一下突破到二百度嗎?
顯然不會。
莫說二百度,就連一百五十度,一百二十度,都做不到。
除此之外,便是程序代碼始終都是順序執行。
這本身也代表著某種程度上的時間法則,無論你是二進製,三進製,十進製,還是單線程,多線程,如何協作,統籌,都無法從根本性上改變這一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