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唐朝詩人郭震道“聞花空道勝於草,結實何曾濟得民?”宋朝楊萬裏也讚賞為“東君羽衛無供給,控借春風十日糧。”《草木經》記載它枝葉繁茂,三四月抽花莖,結青苞,花開則苞脫,大如爺盞,罌在花中,須蕊裹之。罌粟花絢爛華美,花大而豔麗,花開三日即謝,而罌在莖頭,上有蓋下有蒂,宛然如酒罌,中有白米極細。卻具備催眠的作用,無論是食其花,還是聞其香都能凝神安心,可惜卻會讓人產生一種依賴性,逐漸上癮,最後欲罷不能,若是斷絕便會痛苦無比。”
“醉仙,又名山茄花、洋金花、曼陀羅花、押不蘆等,屬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備定喘、祛風、麻醉止痛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哮喘、驚癇、風濕痹痛、腳氣、瘡瘍疼痛等。古人多有記載,如《列子?湯問》中說扁鵲曾用毒酒將魯國魯國公扈、趙齊嬰二人“迷死三日”替他們“剖胸探心”,這毒酒就是用醉仙研製而成,後三國時代神醫華佗在此基礎之上又研製出了“麻沸散”,而後民間又出現了“睡聖散”與“草烏散”,可令人沉睡,處於不省人事的狀態,《扁鵲心書》中記載為“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更可怕的是,它能夠讓人產生幻覺,李時珍在《草木綱目》之中記載為“相傳此花,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予嚐試此,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令人沉沉欲醉,不知所為,故此名為“醉仙”。”
“而最可怕的是這個‘蠱’,取百蟲入甕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即此名為蠱,就是說取數之不盡的毒蟲毒物置之甕內,百蟲必定相互爭鬥,最後隻能生存下一隻,為毒蟲之罪,罌粟醉仙蠱,就是將罌粟與醉仙兩種毒草一同放入甕內滋養百蟲,待數年之後得出的蠱便就是這一顆晶瑩剔透的紫色珠子,這樣看,看不出來它是一隻蟲子,但是要是用放大鏡一看,便能看見它正在微妙地蠕動著。”
“因為醉仙有令人昏睡的功效,而罌粟有讓令人上癮沉醉的功能,兩者相結合命蠱也變得如癡如醉,處於靜止狀態,變成一顆顆的珠子,當它們聞見人身上的氣味或者某種適應的溫度就會活動,從而散發出令人昏睡的氣息,逐漸的上癮,若是常年的與它們在一起,昏睡的時辰會越來越多,直到最後會一直沉睡不醒,這就是為何在數百年前便傳流有‘睡美人’之說。”
聲諾一一地替我們解釋著,對於這些我一無所知,從不知道世間還有這樣的一種東西,睡美人?一直昏睡不醒?
“你的意思是她會一直睡下去,那會死嗎?為何你為我診斷多日,卻一點異樣也查不出來呢?”
“這是一種蠱,它不會損害人的性命,隻會讓人昏睡,是因為醉仙催促著身體疲倦困乏,並不影響身體,反倒可讓人延年益壽,青春永駐,一直沉睡而並不喪命,甚至若幹年後,若是能蘇醒過來,會容貌如初,南北朝時便出現過在懸崖洞穴發現容貌青春的活死人。但是,人一旦出現了嗜睡,容易困乏等現場,自然而言的就會喝寫提神醒腦的不要,若是此藥性與提神補腦的藥物一同服用便會有喪命的危險,這就是為什麼姐姐大量服用提神之藥後出現了四肢疼痛,氣喘嘔吐等現象,如此一來半年之內定會一命嗚呼。”
“天啦!”我不可置信地遙望著明紗窗外無邊無際的天空,不敢去相信聲諾所說的一切,這床上是董鄂妃與佟佳皇後睡過的,而她們臨死前都是病得一塌糊塗,難怪都說紅顏薄命,躺在這樣的床上能不薄命嗎?我一方麵有些欣慰,畢竟不是後宮之人為了害我而布置的局,我不過是誤打誤撞代人受過而已,另一方麵我又有些害怕,後宮之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屢見不鮮,而如此費盡心機是見所未見的,誰會想到如此美麗的東西會是一種害人的蠱呢?
“姐姐,若單單是這罌粟醉仙蠱,區區數月時光怕是不會如此嚴重的,讓姐姐備受煎熬的另有其因。”聲諾再次解釋道,“這種蠱隻會讓人昏睡,加上提神的藥,最多是令人體弱,逐漸地體力消減身子消瘦,最後才會斃命,不會出現中毒的現象。”
“我每回來診脈總會聞見姐姐的身上有一種微弱的清香,是艾草的味道,艾草,味苦而辛,無毒,《本草綱目》記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炙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屙之人為康壽。具有異香,枝葉熏煙能驅蚊蠅,清瘴氣,禳毒殺毒,有理氣血、逐寒濕、調經安胎、溫經止血、清熱止咳消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