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黃巾亂起(四)(1 / 2)

所謂黨錮之禍,表麵上看是士大夫集團抨擊宦官集團而形成的朝庭黨爭,但實際上來講,是地方豪族與皇室的權力之爭。

黨錮之禍,起自恒靈。

東漢自劉秀時起,就因子嗣單薄,皇子幼年繼位,多由太後臨朝,就此埋下了後宮幹政的隱患。皇權衰弱,朝政掌控於外戚與士人集團手中。

到了東漢末年,皇室血脈更加單薄,接連出現天子無嗣而終的局麵。外戚集團和士人集團為了爭奪立儲之權,展開了激烈的博弈,最終以外戚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年幼的漢衝帝因病去世。外戚權臣梁冀擁立漢章帝孫、外藩渤海孝王劉鴻之子劉纘為帝。劉纘時年九歲,改元本初。劉纘因不滿梁冀的飛揚跋扈,在一次朝會中,曾當著群臣的麵叫粱冀“此跋扈將軍也”,因此引起梁冀的忌恨。本初元年(146年)閏六月,便被梁冀毒死。

漢質帝被外戚毒死,士人集團群起而攻之,紛紛要求改立皇室成年子弟繼位。外戚集團略作妥協,又壓服朝庭眾臣,推漢章帝劉炟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劉質上位,即東漢第十位皇帝,漢恒帝。

恒帝年十五,未冠,依慣例,仍由梁太後臨朝聽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權。延熹二年(159年),劉質依靠宦官單超等誅大將軍梁冀,並翦除其黨羽。以功封中常侍單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為列侯。自此,朝政轉入宦官之手。

朝庭士大夫不甘心宦官掌控朝政,群起而攻,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紛紛被驅離朝堂。

士人集團為報複宦官專政,轉與外戚集團合作,強立外戚竇氏女為皇後,企圖把持軍權。

恒帝不近女色,無子。漢桓帝駕崩,皇後竇妙臨朝問政,與其父竇武等商議,最終選擇了劉宏繼承大統。竇妙派侍禦史、守光祿大夫劉儵、奉車都尉曹節等人前往河間國迎接十一歲的劉宏登基。大將軍竇武因定策劉宏繼位有功,其族人加官進爵,從此竇氏外戚權傾一時。

劉宏是漢章帝劉炟的玄孫、河間孝王劉開的曾孫,因父親、解瀆亭侯劉萇早逝,故劉宏世襲解瀆亭侯的爵位,母親為董氏(董太後)。

劉宏長於鄉野,又年少喪父,自小當家,性格十分倔強而剛硬。他對外戚集團掌控皇權的舉動十分不滿。為與外戚集團相抗,劉宏一方麵拉攏士人集團,以太傅陳蕃、司徒胡廣為參錄尚書事,參與朝政;另一方麵,全力拉攏宦官曹節等人,掌控後宮,壓製太後竇氏。

但劉宏不知,士人集團為求解除黨錮之禁,早就轉與外戚集團合作。竇武與太傅陳蕃主持朝政,大量啟用在第一次黨錮之禍時受處罰的士人,兩人在不久後即達成一致意見,密謀徹底鏟除宦官集團。

劉宏繼位半年之後,竇武、陳蕃等人為進一步彈劾宦官羅列罪名,於當年八月,指使尚書令尹勳等彈劾並逮捕黃門令魏彪。九月七日,竇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勳秘密寫給竇武的奏章被長樂五官史朱瑀獲得,謀誅宦官的事情泄露。朱瑀將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節等,眾宦官與天子劉宏歃血為盟,當晚發動政變。史稱“九月辛亥政變”。至次日清晨,宦官取得政變全麵勝利,竇武、陳蕃等人均被滅族,未被處死的族人則流放到交州。竇太後則被遷徙到南宮雲台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