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見得紙甲產量還是很高的,而且價格也便宜;一天下來算上浪費的原材料費用還不如實驗用的那幾件皮甲的整體價格。
因此,曾傑從俘虜中選出二十人以及明軍士兵中戰鬥力最低的七十人加入製作盔甲的隊伍中。
曾傑親自擔任教官,花費兩天時間成功教會他們基礎知識並且做出四十件成品用來實驗。
終於找到一個最佳的比例以及確定一層層的塗刷混合粘液最佳方法。
剩下的就是開始將紙塊裁剪成盔甲了;
目前曾傑在考慮是用板甲還是紮甲或者魚鱗甲。
最終決定使用魚鱗甲,將紙塊裁剪成大小厚度相同的小塊並且四個角落用圖釘釘好。
然後按照魚鱗甲的樣式進行製作,成品的紙甲隻能保護正麵北麵自己肩膀;至於腿部曾傑打算就一件皮甲綁腿就足夠了。
確定好盔甲後,曾傑想著在海南島用紙甲可以;那麼離開海南島呢?
紙甲麵對火器或者火攻的時候顯得格外脆弱,因此曾傑打算保留現有的金屬鎧甲並且將金屬鎧甲和棉布甲密封後帶到海南島。
並且不定時的進行維修、修理以及替換損壞的甲片。
為了盡可能的密封盔甲,曾傑又開始傷腦筋了,曾傑首先想到在北方的時候用幹皮進行包裹然後用泥土封存並且在泥土外上油漆。
這種方式暫時可以用,去了海南以後就要尋找其他方法了;北方蒙古境內天幹物燥、空氣中水分很少。
海南島空氣濕潤很難做到密封鎧甲的時候不會被水氣侵蝕,因此曾傑打算嚐試用價格貴點的桐油來浸泡鎧甲。
同時,麻紙的來源也是個問題;麻紙用普通植物將他們打城粉漿然後混入水中然後過濾出來、鋪平、曬幹。
看上去簡單,做起來卻很困難;為了產量最大化需要建造專門的作坊。
而且還需要培養大量的熟練工人,這些熟練工人需要的是時間和經驗的累計才能做到的。
曾傑想自己培養的話短期內不可能,隻能回到大明在重新招募人手了。
不過在現在這個時代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海南島是一個不毛之地;估計很少有人願意去。
所以,目前還是應該暫時準備一些紙張;製作成紙甲甲片後密封後帶到海南島去。
順便也可以試一試這種紙甲的防潮性,如果在海南放太久損壞或者被水侵蝕,那麼就隻好返回泉州府購買了。
泉州府最近的地方距離海南島不過十八公裏,也就是現實世界的瓊州海峽。
在那邊肯定有碼頭可以前往海南島,泉州府地區有不少漁民、百姓經常前往海南島和島上的土著來往、交易。
海南島上的一些水果、動物毛皮甚至還有寶石和一些礦物都是大明帝國很受歡迎的特產。
曾傑專門確定曾經有漁民在海南島用一堆小麥換了十多公斤的銀礦和幾個晶瑩剔透的寶石,價值數萬第納爾。
不過這個人貪心,有了錢第一時間是招募雇傭軍前往海南島自己得到寶石的土著部落打算使用武力搶奪更多的寶石。
短短三天,數十名雇傭兵屠殺上百名土著引發公憤;海南島黎族土著聯合數千人將這些雇傭兵們團團包圍在一個小山上。
雇傭兵們利用武器盔甲和戰鬥技巧、經驗優勢和數千土著交戰數日;最終被人海淹沒。
從此以後,海南島大部分土著拒絕和大明帝國的人來往;即便願意往來也僅僅是交換物品如各種水果蔬菜、動物毛皮、木材、藥材等等。
至於銀礦、寶石甚至傳說中的近況土著們絕口不提;更有甚者有的人看中土著的美女們作起了販賣人口的勾當。
大明帝國對這種事情持無所謂態度,軍隊不參與也不救助前往海南島的人。
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大明人前往海南島;但是總有一部分回不來,回來了的除了帶回來一些海南島特產外也能帶回來一些寶石、貴金屬礦石,隻不過是極少部分。
因此,現在的海南島已經成為了冒險者的淘金地;每年大概上萬人前往海南島,不過也有數千人回不來或者說回來了也成了殘廢。
上萬人看上去多,可是實際上隊於整個海南島來說無非就是一滴水進入了一條河流當中。
不過這些人也起到了實際作用,那就是在海南島一些地方建立了大量的碼頭、城鎮等等。
其中最大的一個人口超過五千,且裏麵有黎族土著和大明人混合居住,並且在沒有政府的狀況下竟然一片和諧,小鎮有自己的規矩,如果有人敢違反規矩就會被小鎮的數千人鎮壓。
在海南有數十萬的黎族土著,回到大明也有本地人,沒有人會不長記性在那裏犯罪。
不過,即將過去的曾傑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