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察之前,唐逸首先思考的是部落的文化信仰。
可以粗糙的說,文化信仰是一個政治體係的基礎。有怎樣的文化信仰,就會產生對應的政治體係。至少在目前夏族部落是可以成立的。因為整個部落的信仰是唯一的,沒有外來思想幹擾。
而以唐逸這段時間的了解,不得不提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項——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點是部落文化信仰的核心,也是其精髓所在。至於它是如何形成的,唐逸覺得,和那場傳說中的毀天滅地的大災難應該不無關係。更直接的是信奉這一理念的族人不僅活下來了,而且還活的很好。於是就這樣在部落的生產實踐中凝練出這一思想。
部落文化信仰核心——與自然和諧相處所帶來的影響,唐逸思考總結了幾點。
一是節製。
內在的節製意識讓族人充分做到了自我約束,在自我約束的情況下又獲得了更大範圍上的“政治自由”。
二是和諧。
和諧的理念由與自然和諧相處到與族人和諧相處,是十分順暢的承接關係,所以族人之間出乎意料的和諧,部落治安也十分的好。
三是愛護自然,辛勤勞作。
由愛護自然,節製索取,到自立自強,似乎是個奇妙的遞進。因為不願過多的從“自然”取用,所以在自身範圍內創造價值(糧食等)就成了愛護自然的延伸。每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自我的回報,也就將減少一分對自然的依賴。
於是,雖然是集體生產事業,最大的體製產生惰性的缺陷神奇的沒有發生。如果有某個族人常常偷懶的話,不僅會受到所有族人的排斥,還會受到部落領導的懲罰。
四是無為而治。
近似於老子的思想。從愛護自然,到學習自然的姿態,於是就形成了村民自治,部落領導的雙重格局。大部分瑣事都能在村一級良好的解決。
五是統合分配。
如何最大化的維係自身體係運轉而不過度依賴自然呢?僅僅靠村落自治是不夠的。數千年的演進,部落發現一個強有力的統一分配製度,能夠最大化增加部落的穩定性與自足。無論是災年豐年,將整個部落的危機細分到每個族人,那麼,再大的危機,也將由一個團結、和諧的社會群體共同協力度過。這種大範圍的穩定正是所有族人需要的。於是部落賢者就承擔起這一統合分配的責任,進而從另一方麵強化族人的和諧一統。這樣穩定的格局也就延續了下來。
從文化信仰出發,再看目前部落的現狀格局,就能理解的十分通透。
難怪唐逸之前稍微轉了轉就覺得了解了部落,實在是整個部落出奇的神似。三萬多人口的大部落,沒有形成城市化的整合,反而像是由數十個千人左右的小部落組成。而每個小部落又像是由十數個更小的村落單位構成。
整個部落政治體係,就這樣模糊的搭建了起來,類似於‘城、鄉、村’三級體係。無為而治的思想,使得村落擁有很大的日常瑣事自治權。所以整個部落毋寧說是由數百個小村落堆疊而成。村級之間的問題由鄉一級處理,由此遞進,鄉級之間的問題由城一級處理。
每一個村落又因為部落的上層整體調度,從生活水平到建築格局等等又出奇神似。
所以說當初唐逸在首次考察中產生了一個錯覺,每到一個地方,仿佛就是換了個馬甲,換了一批人,其他還是神似。這也帶給唐逸一種我已經很了解部落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