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灞橋之戰(1 / 2)

搞定張既,新得之地的治理便完美解決。

徐庶建議黃忠大軍向長安挺進。

李傕得段煨來報後,心裏並未慌亂。

人李傕雖然是個政治小白,但人家領兵的才能可是不能小看的,想想董卓那麼精明的人為何要把西涼軍中最最精銳的飛熊軍交在他手上就知道了。想想他領著一群烏合之眾居然能戰勝當時正風光無限的呂布;想想馬騰、韓遂聯軍也奈何不得他;就連當世名將皇甫祟,一樣奈何不了他……

其人性格勇猛詭譎,善於用兵,有辯才。當時的侍中劉艾認為李傕用兵作戰的能力在孫堅之上。

雖然去歲在護漢帝東歸的時侯大敗於劉琦大軍,折了飛熊軍,但其根基仍在,收刮來的糧草是充足了,要他白白獻出三輔之地,是不大可能的。

再說他也沒地兒可讓了,西邊大片地區已被馬騰、韓遂所占了,年前劉琦的趙雲大軍也南下北地,開始趟西涼這灘渾水了。

李傕止住段煨大軍繼續潰退,屯於灞水西岸,隻留一座灞橋可供行軍,而在橋頭設拒馬、箭樓,嚴陣以待。

黃忠大軍行至霸水東,見不能西進,便駐於東側,安營紮寨。

兩軍隔河而望,誰也不主動進攻。不好打啊!三月已是春暖花開,可河水還是很涼的。

灞橋位於西安城東12公裏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

灞河是發源於秦嶺藍穀的一條河,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

此時正值陽春三月,天空中飄舞著如雪般柳絮。兩軍隔河而望,不象是對戰的雙方,倒象是送友軍出征一般感傷。

黃忠軍團的先鋒太史慈天天到橋頭溜一圈,罵一陣,可人家李傕的人就是不理他。

當然不理了,這地方真不能讓,一讓後麵二十來裏就是長安。好歹也是漢朝西都,再破舊,再洗掠,那它也是大漢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沒有人願意拱手相讓。

“將軍,不如我們直接強攻吧?此橋也有三百步,一眨眼就衝過去了。”太史慈有些不耐煩了。

“不可!李傕在樓西布置了大量的弓弩和箭塔,還有拒馬,我們的騎兵衝不過去!步兵又衝擊力小,很難衝過去!”徐庶阻止道。

“那要等到什麼時候?如此耗下去,我軍消耗太大,而且予士氣不利!”連一向沉穩的張燕也沉不住氣了。

“子義將軍,給你五千將士,退回弘農,繞道藍田關。你可有信心五日內奔襲成功?”徐庶問道。

“現在李傕大軍屯於灞撟,藍田應該守軍不多!我想應該沒問題!”太史慈道。

“那好!那便由你去,拿下南田,繞到其身後。十日後大軍強攻灞橋,你必須趕到!”徐庶又道。

“諾!保證完成軍師的任務!”有仗打,又能影響大局,太史慈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

“白騎將軍,你也帶兵三千北渡黃河,經馮翊,過高陵,再渡黃河!襲擊長安,此時的長安應該是空虛的!”徐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