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張衛的運氣不好,還是張燕的運氣太好。當張衛不得已繞沔陽城而過不到二十裏的地方,張也遇見了領兵來援的張魯大軍。
可惜一切都已經晚了!
張魯緊急招回定軍山外的楊昂、楊柏所率的兩萬大軍,火速開往沔陽。派人聯絡城中士族,希望能裏應外合快速奪回沔陽這個大糧倉,以增援陽平關。
可惜的事,陽平關被破的速度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楊昂、楊柏的回軍速度不可謂不快。但實在是沒想到那麼險峻的陽平關居然沒有擋住劉琦大軍一天的攻擊,根本沒等到他的援助啊!
陽平關已失,沔陽城已失,追兵在後……
那下一步呢?
南鄭會是劉琦大軍的終極目標麼?
聽到弟弟張衛口中描述的劉琦大軍的投石車連雄關陽平都有些吃不消,那南鄭城的城牆能扛得住飛天的石彈麼?
這一切都是因為大意失沔陽而造成的惡果,悔不聽閻圃之言啊!
再去沔陽城?
怕是徐庶大軍已經進城了吧?
不如退回南鄭堅守吧!
張魯將漢中所有的部隊全部召回,全力防守南鄭城。
人家到打進門了,還在外麵防著有何意義?
還不如把劉璋的部隊也放進來呢,說不定多加一方勢力反而會讓他苟延殘喘的時間更長一些。
事實證明他又做了一個愚蠢的決定。
劉璋的部隊並沒有殺進漢中湊熱鬧,劉璋雖然無能,但好歹人家是一州之牧,手下可用之人比他多了不知多少。武有張任、嚴顏、李嚴、孟達、吳懿、張翼、楊懷、高沛、吳蘭、雷銅……文有大賢黃權、法正、費詩、張鬆、費觀、董和、卓膺、李恢、許靖……
僅一個漢室宗親之名能招攬到的人才就不是他一個小小的鬼道士所能比擬的了。
當然會有人能看得透漢中之戰裏包含的重大意義。
主薄黃權、別駕張鬆等人勸劉璋退攻漢中之兵守劍門、葭萌關。因為他們看到了益州即將麵臨的危機。劉琦拿下漢中的,益州將被劉琦的大局所圍困。隻要劉琦大軍南下,那麼益州危矣。
所以,益州的當務之急是防禦,而不是進攻。
劉璋這個時候是非常相信張鬆的,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這種對益州及他個人的權利有益的事他更是堅決地聽從。
益州兵退了。
徐庶大軍也沒有直接對南鄭用兵,而是趁張魯退兵回南鄭,加強郡治防禦的時機,分兵拿下了周邊的各個大小城池及各處關隘要地。使張魯成為了真正的甕中之鱉。
徐庶並不急於攻南鄭是因為自己手上加上降卒也不過四萬餘人,而南鄭城中卻有守軍近五萬。這不是一個可以攻城的人數比例。
劉張雙方進入了一個短暫的僵持期!
徐庶在送返長安的戰報中,向劉琦提出了增派援軍的請求。
光拿下南鄭城,再耗一耗,從漢中新得的各城中再征得一些也就好好了,可是南鄭打完後還有西城、上庸、句陽、房陵等山的另一邊的漢中屬縣需要用兵。還得準備進攻益州!光一個漢中就打得這麼辛苦了,聽說益州更難攻入。僅他手上這點兵力怕是很難拿下益州啊!可知道這個時候的劉璋也算得上是兵強馬壯,良臣猛將如雲的顛峰時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