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朝堂官製(1 / 2)

這一群人代表的是朝臣。

數日後,各地州郡縣地方長官便紛紛上表勸進。他們代表的是地方官員,卻同時送上了百姓的《請願書》。

然後,各軍團首領也接二連三地派人送回勸進書及百萬官兵《請願書》,勸劉琦登鼎九五。

當然,這都是荀彧、田豐主持的。許靖這個組織宣傳部長當然更是功不可沒。

後來辛憲英的記載是:朝中眾臣、名士勸王進帝而不允;數日後得七州數十郡守聯名上書,並附千萬百姓《請願書》勸進,王不允;又數日,各軍團統帥派人上書勸王進帝位,王推托不得,應允……

這不是篡漢自立,而是重鑄大漢朝綱。

官製遲早要改革,但不是現在。

那麼,老的朝庭各個機製都必須建全才行。

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西漢官製,以三公領九卿為基本架構。但是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台。東漢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領政務。禦史台體製貶損,成為少府屬官。侍中從西漢的加官轉為正式職務,設侍中寺作為侍中的正式官署,隸屬少府。

東漢一朝,由於講求經術,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輸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後,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為事實上的丞相。曆史上,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漢靈帝時,以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後來陳蕃被處死,以胡廣繼任,這是例外。

與西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上公不同,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無太師、太保官。漢獻帝時,董卓遷都長安,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這是權臣擅權所為,死後即廢。

這個位置權力太大,眾人商議,將此位置給了已故大儒鄭玄。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師長百僚,名義上為最高官職,其實並無實際權力。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經師為之,以宣揚經術治國的理念。其實不過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所以往往要為很小的差錯承擔非常嚴重的責任,以示高節。

東漢以來,常有三公因小事而被罷官,更有許多人的下場都是論罪下獄、處死。

按東漢製度,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三公的主要參政途徑就是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沒有決定政務的職權。

按東漢以三公領九卿的製度。

太尉負責全國軍官的考核,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皇帝,作為軍官升遷、降調的依據。領太常、衛尉、光祿勳三卿。太尉府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總管各曹事務。各曹掾、史、屬共二十四人。

在諸曹中,西曹負責太尉府官吏的任免;東曹負責二千石的遷調;戶曹負責戶籍、祭祀、農桑;奏曹負責奏議;辭曹負責審理案件,接受上訴;法曹負責驛站事務;尉曹負責士卒和囚犯的征調、運輸事務;賊曹負責緝拿盜賊;決曹負責裁決刑法;兵曹負責軍事事務;金曹負責貨幣與鹽鐵事務;倉曹負責國家倉庫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