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搖了搖頭,歎息一聲:“承乾是朕一手培養起來的,是朕欽定的大唐太子,是大唐未來的皇帝,是朕的接班人,從到大,朕對承乾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關於丹藥一事,涉及到了李承乾,李二陛下承認自己心裏有些不是滋味兒,自己疼愛培養了多年的兒子做出這種事,李二陛下覺得自己被“背叛”了,但是在覺得自己被背叛的同時,也在為李承乾的這些手段而歎息。
若是手段高明一些,李二陛下或許也不會如此了,雖然心裏不是滋味兒,但是太子手段有進步這是件好事兒,所謂手段,見得人的,見不得人的,都是一個帝王必須要掌控的,能不能用到是一,能不能了解又是另一了,即便用不到,也要學到才是。
而現在回顧一下關於丹藥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著重看看這件事的過程,手段真高明不到哪兒去。
坐了這麼多,除卻徒勞無功然後搭上兩條人命之外,其餘的,什麼都沒有。
雖然這件事情是太子的過錯,但是沒有出什麼大事兒,底下沒有爸爸會討厭自己的親兒子的,即便是兒子偶爾做錯了一件事,作為父親,除卻原諒他,還能怎麼辦?
皇家也是如此,皇子隻要不犯下滔的罪過,身為皇帝的父親,也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將這事兒就這麼過去了。
不然皇室的子弟之中,也不會出現李佑和李愔這樣的人,李愔的暴虐,李佑的叛亂,白了就一句話,都是李二陛下給貫出來的。
從兒不教導,長大了,做了這麼多荒唐事,回過頭來想要教導,卻已經晚了。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李愔的老師教導李愔,都已經快要把命給搭上了,奈何人家是皇子,李愔的王府之中走一遭,就跟鬼門關裏轉一圈兒然後出來的感覺是一樣的,好在,一切都結束了。
李愔這個學生卻是死在了念過古稀的老師前頭。
不過,在李二陛下心裏,這條準則可以用在其它人身上,但是李承乾不行。
就因為李承乾是大唐的太子。
所謂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在這件事上,李二陛下現在心裏十分難受。
在東宮的書房外頭聽到太子與身邊兒內侍的對話,李二陛下心裏就懷疑了太子,此時的懷疑不過四五分,但是方才與長孫無忌話的功夫,長孫無忌一直在刻意回避自己的問話,回避這個問題,那麼李二陛下對於李承乾的懷疑,就從四五分上漲到了七八分。
到了這個時候,李二陛下心裏已經確認,丹藥的事情是與太子有關係的,結合先前所查出來的蛛絲馬跡,拿來一印證,結果一目了然。
長孫無忌見到這樣的李二陛下,閉上了眼睛,心裏暗歎一聲,太子殿下,老臣能夠做的,也就隻有這些了。
從始至終,長孫無忌在李二陛下麵前就沒有過李承乾一句壞話,關於李二陛下想要問的丹藥的問題,也都找個別的話題給圈過去了,他自己,不會觸碰這個話題,剩下的,就交給老爺來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