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的兵馬行動的時候,公孫瓚則是已經帶著兵馬直接打進了冀州,自然是追擊著袁紹的軍伍,不過既然是追擊著袁紹的軍伍,而且是袁紹選擇的後退之路,那麼自然究竟在哪裏迎敵,袁紹自然是選擇好了,或者應該是早就已經跟田豐商談過了,這些位置什麼的都是商談了不計其數最後確定下來的,甚至都連被攻擊到鄴城附近的地方都想過,不過袁紹既然已經徒了自己的冀州地盤上,那麼選擇野戰的可能性則是了一些,反而是選擇那些必爭之地的重城,畢竟騎兵用來進行攻堅戰的能力可不如步卒,甚至可以用騎兵來進行攻堅戰那就是一種浪費!
而這樣的選擇自然是需要讓公孫瓚不得不如此才行,也就是這些城池守備的地方,自然需要是讓公孫瓚必須將其拔除才可,而這樣的地方自然是能夠攻擊到公孫瓚後軍的地方,或者是能夠將公孫瓚的糧道切斷,或者是能夠與其餘州郡相連通的城池,這些都是公孫瓚必須拔除的地方,而其中袁紹在帶著兵馬出擊的時候,除了鄴城,這些地方也自然是城池守衛數量最多的位置,不過最多也就是五千的數量,最少則是三千人,而且這些守衛的士卒都不是袁紹帶領出戰的士卒可以相比的,士氣以及戰力更是無法跟此刻跟公孫瓚故意在幽州那裏鏖戰許久的袁紹帶領之卒相比。
公孫瓚帶著兵馬直接將麵前的城池包圍,而城內袁紹的兵馬則是並不多管,此刻因為袁紹要駐守這裏,故而一下子便是將整個城池給塞滿了,數萬大軍,而公孫瓚卻沒有辦法,畢竟他帶領著的是騎兵,隻能夠暫時用騎兵在城池周邊包圍遊走,防止有人逃離,至於將這些袁紹軍全部除掉,公孫瓚可不會這麼狂妄,畢竟他還要等待後方的步卒,同時大聲怒罵著城內的袁紹,對此袁紹卻是不以為意甚至是嘲諷回去幾聲。
而等到公孫瓚的步卒到達之後,公孫瓚便是立刻命令紮營,至於圍城,公孫瓚不會這麼做,甚至是將營寨都安紮在一處城門之外,而不是圍三缺一,或者是完全包圍,因為公孫瓚為得隻是將此城攻下,而不是將袁紹軍全部盡滅,畢竟相對於攻堅而損失兵馬,公孫瓚更加願意用騎兵將袁紹擊滅,畢竟他公孫瓚本身的步卒就不如袁紹多,而且旁邊還有向這樣的存在,故而隻要將城內的主力逼迫出來,那麼便是能夠用騎兵給予最大的損傷,如此公孫瓚便是能夠最大的保障自己麾下兵馬的數量。
不過公孫瓚在安營紮寨之時,則是同樣命令其餘步卒去附近砍伐樹木製造攻城器具,而騎兵則是依舊需要在附近遊走,防止袁紹會突然之間出兵,那樣的話,可就會給自己的軍伍帶來巨大的損失,公孫瓚才不會這麼傻!
而袁紹則是在發現了公孫瓚這一點之後,並沒有什麼意外,不過第二公孫瓚卻沒有攻城,因為攻城需要的東西還沒有準備好,雲梯數量不足,而且要攻破城門就算沒有衝城車,也至少要有不少樹幹夠粗的樹木才行,自然是需要一些時間,不過這些時間卻是給了袁紹做動作的時間。
公孫瓚自從安營紮寨之後,便是每都會去城池前大聲怒罵袁紹,甚至是挑逗著袁紹派人鬥將,不過可惜就算是這樣袁紹也不想試,即便身邊的顏良以及文醜二人都請命要戰,可是卻依舊沒有得到袁紹的準許,至於緣由,自然是現在依舊不是跟公孫瓚拚的時候,他袁紹要拖著公孫瓚,讓公孫瓚的兵馬沒有足夠的銳氣,這樣才能夠打擊對方從擊敗異族的勝利之中慢慢緩下來,而那個時候便是跟公孫瓚對決的時機,所以現在他袁紹便是需要忍,讓公孫瓚繼續嘚瑟也無妨。
好幾的時間,等到準備的雲梯以及那些短暫製作的衝撞城門的木頭準備好之後,公孫瓚便是帶著這些步卒聚集在城池之外,這一次,公孫瓚可是聚集了三萬的步卒,至於剩餘的步卒則是留在營地之中守衛營地,主要是把守著糧草等,而騎兵則是分成幾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則是在營地外周圍巡視,防止被偷襲,而另一部分則是在城池或者是公孫瓚帶領的步卒左右兩側遊走,防止左右兩側遭遇突襲,至於剩餘最後包括白馬義從在內共近兩萬騎則是在公孫瓚的身後,等待衝擊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