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月到四月,一個月的時間,燕淵和高順帶著大軍完成了自己的之前的戰略計劃。
七家豪強,一個縣城,十二個鄔堡,燕淵都是帶兵一個一個地解決的。
沒有所謂的傳檄而定,第一,以大燕目前的表現出來的實力,人家不會鳥你;第二,大燕的政策也決定了雙方是天生的死敵。
大燕的土地國有政策、解放私奴政策、鹽鐵國有政策、官吏一體政策……
這些政策都是在吃地主豪強的血和肉,他們怎麼會讓?
算上燕京和張家莊,大燕現在擁有兩城,十三個鄔堡,每一處據點,燕淵派出的管理人員都是大燕成立這七個月以來培訓出的新人,完全棄用那些被俘虜的文人。
“放心大膽地幹,堅決執行大燕的律法和國策,如有難以解決的阻礙,立馬快馬加鞭回來稟報於朕,朕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們身旁,朕就永遠都是你們的厚盾!”都是些年輕的麵孔,雖然培訓了相關知識,講過一些案例,可課堂上聽的與現實中遇到的怎能一樣?
而且,燕淵的講解或多或少帶有一絲現代化傾向,與這個時代必然有所出入,這就需要麵他們因時製宜,因地製宜了。
一番鼓勵,為他們彷徨的內心注入自信,燕淵注視著他們奔向自己的工作崗位。
十三個堡長、一個縣長,雖然名稱不同,可目前來說他們平級,都是直接對燕淵負責,至於日後是否會有領屬關係,那就看他們這次的表現了。
同時,忠義堂還分別派出數名社員跟隨他們上任,分別為堡委和縣委,兩者互相促進,互相監督,縣長、堡長主管政策建設,縣委堡委主管精神建設,同時縣委堡委還兼具監督職責。
而除了他們這些管理人員,燕淵還派出了許多專業技術人員,各個據點都要建立相應的學堂,從小教育,這樣才能讓大燕紮根百姓心中,而大燕的學堂可不隻是學習孔孟之道,它更像是理論與技校的集合體,打鐵、木匠、建造、繪圖………五花八門,零零總總加起來,足有數百教員,而這數百人也幾乎是大燕成立至今培養出來的全部人才了。
絕大多數還都是極為青澀的人才,未必堪用,不過沒辦法,大燕隻有他們,實踐中成長,挫折中吸取教訓,教人的同時教己,作為最初的開創者和建立者,他們注定要披荊斬棘。
“元和,你帶軍駐紮梅縣,為大燕守護門戶。”文職人員安排好後,接下來就是軍職人員的安排。
梅縣,這是燕淵構造戰略防線的橋頭堡,任何人想要打進大燕,都必須先拿下它,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陛下放心,隻要末將還有一口氣在,絕不會讓梅縣失守。”高順高聲保證。
看著他那張嚴肅鄭重的國字臉,燕淵笑了笑,這是個真正能讓人放心的人。
地盤擴散了十倍還多,人口也增長近十倍,清理各大豪強的奴仆佃戶,吸納了因黃巾之亂越來越多的流民,大燕現在已經有了六萬五千人。
國家整體上目前依然是耕戰體係,民兵訓練,絕大多數青壯都是預備役,隨時都可以拿起武器奔赴戰場,又從中抽取了一千人作為職業精兵,高順現如今正率領這一千精兵駐紮梅縣。
該走的人都走了,剩下的人也開始了各自的工作。
四月來臨,春耕大麵積開始,百姓忙碌。
國土麵積擴大這麼多,燕淵安排張力修路,務必讓各據點之間可以寬暢通行,任務繁重,張力不敢有絲毫懈怠。
收納了許多流民,孩童數量增多,學堂教育的壓力也大大增加,不僅如此,燕淵鼓勵大量青壯年讀書識字,一時間,學堂人滿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