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炮塔載彈2000發,三根炮管加起來每分鍾可發射300發炮彈,有效射程3000米。
前主炮後,艦島前方搭載五座,下麵三座,前麵兩座。
艦島後方,同樣布局,搭載5座,
艦島左右兩麵,各搭載8座,下麵5座,上麵3座,成梯形布局。
另外左右側弦甲板邊緣,從前主炮稍後位置,一直延伸到艦尾,兩邊各搭載10座,艦尾並排搭載3座,共51座防空炮塔,總計153門32毫米高射機關炮。
近防炮王林思來想去,還是決定不搞自動化,搞人工射擊好了。
原先他是打算,兌換6座老美的密集陣近防係統,該係統由一門6管20毫米加特林機槍和一座搜索雷達,火控雷達組成。
可自動搜索鎖定擊毀快速來襲目標,每分鍾射速高達四五千發,備彈1000發,體積不大,也就5噸左右。
但一來是這套係統比較複雜,價格太貴,怕hold不住,二來彈藥太少了,主要還是用於攔截導彈,屬於一次性消耗品,關鍵時刻救命的那種。
他要是兌換了,最多也就攔截俯衝轟炸機的航空炸彈而已,現在的戰列艦可不是前世驅逐艦可比的,挨一兩枚航空炸彈問題並不大,性價比太不合算了。
這次海戰的教訓告訴他,這時代要的是數量和持續不間斷的火力,近防炮這種隻能持續開火10多秒的奢侈品,完全不適合二戰時的海戰。
所以他打算兌換12門6管20毫米加特林機槍,自己改裝一下,搞個雙聯裝封閉式機槍塔,液壓電力驅動,360度旋轉,高低設界90度和—5度,隻需一人操作,非常靈活的那種。
射速兩挺每分鍾有個1000發就足夠了,備彈1萬發,艦島四麵各裝備一座,頂部和艦艏最前端各裝備一座,這樣就可以形成一道無死角的近程防空網,主要用於攔截俯衝轟炸機。
第7個方麵,反潛反魚雷係統,艦艏和艦尾水下位置各裝備一部聲納探測器,前甲板槍塔後部,各安裝兩部發射器。
左右側弦上,防空炮的縫隙之間各安裝八座發射器,這18座發射器全部炮管露在外麵,人員在艙室內裝填發射震爆彈。
雖然會大大降低甲板的防護力,但真正的防護本來就在第二層,隨便將上層甲板全部炸爛,對戰艦的整體影響也不大。
第8個方麵,指揮係統,指揮係統又分為四個子係統,防空指揮,火控計算,反潛指揮。
司令塔共分為三層,頂部為一台多功能雷達,下麵是人工觀察室。
第二層為火控室兼防空指揮室和反潛指揮室,畢竟第2層視線良好。
由於沒有了高大的煙囪,幾乎可以360度俯瞰整個戰艦,第3層才是艦長指揮室。
為了發生意外,在艦島尾部上方同樣弄了個第三指揮室,必要時可指揮艦尾的主炮和副炮以及防空炮。
而第一艦長指揮室,除了傳達艦長的命令,必要時則可指揮艦艏和戰艦兩側的所有武器裝備。
至於第一指揮室上麵的第二指揮室,才是真正的綜合指揮室,但由於沒有第3層安全,所以戰時艦長是不會上去的。
第9個方麵,損管係統,主要負責戰艦的救護工作,防水防火,搶救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