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棵巨大的鬆木被伐倒,零碎的枝丫大多都被運到陽湖邊的石山那去。
但是剩下的主幹太過沉重,根本沒法運輸,隻能留在原地。
而那些樹枝稍微晾曬後,就開始放在石壁旁燃燒了。
鬆木富含油脂,燒起來劈啪作響,哪怕木質不是太幹,火焰也會越燒越旺。
等到火焰即將熄滅的時候,旁邊早已經準備好的工人們拿起球果切成的水瓢,忍受著高溫,一瓢瓢的朝著石壁上潑水。
熱脹冷縮的情況下,石壁紛紛龜裂破碎,然後嘩啦啦的落下滿地的碎石。
而這個時候,工人們則會遠遠的朝著石壁丟石頭,將更多的石頭敲下來。
等到溫度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無數人一擁而上,他們要麼清理危石,要麼將碎石裝筐,倒在一旁的空地上。
剩下的人,則是在石壁下麵繼續架起鬆木堆。
靠著這種辦法,堅硬的石壁被一層層的扒了下來,碎石堆積成山,一堆堆的蔓延開來。
與此同時,陽湖那邊的磚窯也開始修建了。
這短時間的語言學習已經初見成效。
至少絕大部分的人,都已經能夠連比帶話的用漢語進行一些簡單的交流了。
可以語言指揮,原本一些無法溝通的活變得簡單了許多。
二十個磚窯同時修建,各個組各司其職,每一項任務,都被安排到了具體的人手中。
這些比較細致的活並非是王偉安排的。
而是那些跟著他一直學習統計的王族軍士來安排的。
統計學其實是一項很有用的學科。
用在工作上,將各項工作需要的人手和進度統計出來,然後對人手進行合理的分配,這樣就能確保大家相互協作,最大效率幹活了。
如此一來,工地上忙而不亂,一切工作進展的井井有條。
而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王偉能夠借助係統裏麵的氣預報,預知接下來一周的氣,然後按照氣情況,對工作進行調整。
和磚窯同時動工的,還有專門修建的,能夠用來晾曬磚坯的草棚。
等到磚窯的修建接近尾聲的時候,一批人手被抽調了出來,開始煉泥,製作磚坯。
與此同時,一堆堆鬆木製作的燃料也開始在磚窯附近堆砌。
等到磚窯修建完成的時候,磚坯剛好晾曬完,且鬆木燃料也都準備齊全,一刻也沒有浪費,直接開窯燒磚。
與此同時,修建磚窯的人也撤了下來,有了修建磚窯的經驗,這些人再建造別的建築就要得心應手了許多。
他們被安排到了石山那邊去,一部分人負責在不會浸水的高處建造倉庫,一部分人挖掘地基,修建高爐,最後還有一部分人則是開始燒炭。
和磚窯相比,能夠燒製簡易水泥的高爐要麻煩許多。
磚窯用黃泥混合著石頭,修建成一個帶著大大的煙囪和地下回溫設置的拱形建築就可以了。
對於材料的要求沒有那麼高,溫度的浪費也沒有那麼嚴格。
但是高爐對溫度的要求很高。
必須要用蜃灰和磚頭修建成標準的形狀。
這樣才能保證爐內的溫度不會擴散太多。
等到第一批的磚塊燒製完畢,走水路,在陽湖上運到石山那邊的時候,高爐的地基剛好修建完成。
這些已經有了一些建築經驗的工人們開始在王偉的指揮下麵對新的挑戰。
按照嚴格的圖紙要求建造高爐。
為了確保第一個高爐能夠順利完工,王偉幾乎每都待在石山那邊的。
手把手的教這些沒有任何砌牆經驗的未來瓦工如何使用瓦刀,怎麼配灰,怎麼掉線找垂直,怎麼找水平。
高爐在一的成型,而瓦工們的技術也在一的變得熟練起來。
在兩百人日日夜夜不懈的努力下,半個月後,這個世界,第一個能夠燒製水泥的型高爐總算是成功修建出來了。
與此同時。
在高爐附近,新建的木棚倉庫裏麵,已經堆積起來了山一樣高的鬆木碳。
有了一,再有二就簡單了。
以現在簡單的材料,想要修建像地球上那種大型的水泥爐子是不可能的,隻能使用這種早已經被淘汰了,一旦燒起來,方圓數千米內灰塵滾滾的簡易高爐了。
這種高爐不僅汙染嚴重,對燃料的利用率也極低,浪費極大,燒出來的水泥數量不僅少,合格率也難以達標。
不過在這個時代,一切隻能將就著點了。
燒製的水泥數量少,那就用高爐的數量來彌補。
有了第一個高爐的經驗,後麵的高爐修建起來就快了。
一個不行,我就修十個,十個跟不上水泥的供應,我就修建二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