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張英也是來到了耶律隆續麵前,他知道見麵是必須要見麵,避免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此刻的他自己也是在等著與耶律隆續見上一麵的時候,這個時候耶律隆續卻不叫手下守著,他剛才也是意識到對方竟然能來,就說明他們是必然做好準備,所以才有後麵的事情。
此刻的張英手下有些看不懂,按理來說既然對方這裏怎麼沒有人把守,這算是怎麼情況,耶律隆續這個人聰明詭詐怎麼沒有安排人,會不會是裏麵有什麼埋伏之類的,如果是有危險那對於我們自己也是不怎麼好事情,所以這個時候他自己也是在想這個耶律隆續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是讓人有些難以看懂啊!我們真的有些看不懂,這些也可以看出耶律隆續絕不會那麼簡單人物的。
張英笑著看了一下,周圍的情況,也是笑著說道:“沒想到這個耶律隆續還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這個時候沒有安排的人,說明他自己也是對於如今的情況都已經是洞若觀火心知肚明,真是這個時候這麼安排也是一點沒有錯,如果是我我也會如他一樣,可是這個耶律隆續這麼安排說明他自己早就知道我們會來,耶律隆續看來咱們的較量才剛剛開始起來的,就看這次我們誰能笑到最後的人,我張英才是最後的贏家!”
這個時候他們也是知道自己家大人,也是聰明之人,他張英是大夏大王李繼遷親自發現的人才,而西夏之所以享國那麼久,也是離不開李繼遷這個人的厲害,在西夏享國189年,先後和宋、遼、金並立,如果說從李思恭拜定難軍節度使算起,那麼李氏政權實質割據西北要近350年,當然西夏巔峰的時候還是在和北宋對峙的時候,可以說宋朝有過多次滅掉西夏的機會,隻是宋軍屢屢折戟,說起來,其實西夏險些無法立國,在李元昊稱帝建國前,有一個人為西夏立國,和北宋對峙打下了夯實的基礎,這個人就是李繼遷,他從太平興國七年公然和北宋對峙,一直到鹹平六年,宋真宗妥協,承認了李繼遷的地位,前後20年的時間,李繼遷從弱小走向強大,並最終為黨項族立國奠定了基礎,相比之下,北宋則錯失了關鍵的20年,可以遏製黨項族割據西北的20年。
李繼遷崛起的過程就必須要提一個人,李繼捧,也就是李繼遷的族兄,李繼捧於太平興國五年繼任定難節度使,但是由於自己年輕,且才能不足以服眾,所以擔憂自己性命,畢竟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節度使雖然權力很大,但是過的都是刀頭舔血的日子,但凡是手下人不服,不論有沒有血緣關係,都會被做掉,之後換人,哪怕是當初的安祿山不也是被自己的兒子殺了嗎?所以李繼捧果斷選擇了保命辦法,傍大腿,直接向北宋獻城,李繼捧主動跑到汴京,告訴宋太宗,“我要歸順,不再割據了”,宋太宗表示“喔哈哈哈……”
畢竟宋太宗是想要恢複漢唐盛世疆土的,本來對於西北的黨項族,宋太宗還想保持太祖時期安撫政策,隻要其表示臣服,保證貿易順暢就可以,當時的馬匹和青鹽都是北宋所需要的,但是李繼捧主動獻降就不同了,宋太宗就有了將其地收回的想法了。
《宋史.外國列傳.夏國》繼捧立,以太平興國七年率族人入朝……繼捧陳其諸父、昆弟多相怨,願留京師。
而這也就是李繼遷走上巔峰的誘因,李繼遷能夠利用那20年時間為黨項族建立西夏打下基礎,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李繼遷其實具備開國之君的資質,在北宋遼國的雙強夾縫中謀求生存,並最終被北宋所承認。
在李繼捧想要謀求自保,帶著族人入宋的時候,李繼遷果斷出逃,當時其手下也是有一位謀士,叫張浦,這個人也是個人才,可以說李繼遷的崛起之路,他堪稱李繼遷帳下第一謀臣,張浦就建議李繼遷趁機溜走,因為隻要入了宋境就再也別想會來,北宋恩賞李繼捧很正常,但是絕不會重賞李繼遷,張浦獻策率親信走避夏州地斤澤,在哪裏,李繼遷公開叫板北宋了。
《宋史.外國列傳.夏國》繼捧之入也,弟繼遷出奔,及是,數來為邊患。
李繼遷初到地斤澤,很快就聯合當地黨項豪族,也就是通過聯姻的辦法,畢竟自己在血統法理上具備正統性,其也是有一定號召力的,所以他組建了初期勢力,開始了侵擾北宋河西州郡的軍事行動,這一點是宋太宗意外的,其實對於當時的北宋來說,他還是需要在西北有一個穩定的環境的,因為當時北宋的軍事重心在北方,主要還是和遼國死磕,希望奪回燕雲十六州,鞏固北方防線,河西之地穩定,一來可以減少軍事威脅,二來可以保證戰馬來源,可能是宋太宗在對待李繼捧主動獻降的問題上有些失策吧,步伐太快,也是直接刺激了李繼遷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