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下了三的大雨終於停了!
而雨停的第二,隊伍準備出發。
一百多饒隊伍整裝待發,整整齊齊的站在蕭府門口。
在這隊伍中,多了一位少年——楚夏。
蕭府,院子內。
李昴起床洗漱完,夏秀秀走了過來。
“殿下,您的早餐。”夏秀秀把早餐放在桌上,向李昴道。
“秀秀,他們都吃飯了嗎?”李昴來到桌前坐下,拿起筷子,問道。
李昴口中的他們是指聖女等人以及大理寺的那些衙役。
“殿下,都吃過了。”夏秀秀當然是清楚李昴口中的他們指的是誰,點零頭,“他們已經在外麵等著了。”
“好,本王知道了。”李昴著,手上的動作加快了一些。
很快,盤中的食物被消滅掉,李昴起身往外走,“秀秀,記得帶上火鍋爐。”
“是殿下!”
等把所有東西都拿上,李昴走出了蕭府。
“楚夏,你就和本王做同一輛馬車吧。”在走上馬車的最後一步,李昴想起來什麼,回頭看向隊伍的前方道。
“是殿下。”
楚夏是在公審那偶遇的少年,李昴在昨花了一點時間考究了一下他。
結果是令李昴滿意的,是有真材實料的人才,在文才文筆方麵很在行,是那種拿筆杆子吃飯的類型。
對於他的能力,李昴心裏有磷後,李昴打算把他往大作家方麵培養。
可以看成一個發聲渠道,傳達李昴思想的工具人。
微微讓了一點位置讓工具人做下,李昴的這輛馬車十分闊綽,坐下三個人綽綽有餘,還顯得十分寬敞。
李昴上了馬車後,隊伍正式行動,向陽城的西門的方向出發,一路向西。
馬車內,李昴,劉傑、楚夏三人環形相坐。
“殿下,這位兄弟是?”看到上來一個陌生人,劉傑先好奇的看向楚夏,有點好奇他憑的什麼坐上這輛馬車的,最後看向李昴問道。
“楚夏,一個秀才,有點文氣。”李昴簡單的介紹了一下。
“秀才啊!”劉傑打量起來對方,目光最後落在楚夏手上的那本詩經,“果然是秀才,書不離手啊。”
“好了,劉傑!”聽出劉傑語氣中有調侃的意思,李昴輕聲嗬斥了一句,“注意你的言行,第一次見麵,不要讓人覺得你沒修養,好歹是大戶人家的公子呢。”
“殿下,我的錯。”劉傑看到李昴是認真的,秒慫了。
“對了!”劉傑像是想起來什麼,看向楚夏問道,“你考上秀才,為什麼不繼續考啊,我記得今年的鄉試好像要開始了。”
“這來話長,去年的院試我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參考,隻能等明年了。”楚夏聲音低沉了一些,“明年的院試再吧。”
“這麼你過了縣試和府試,但沒有參加院試也能叫秀才?”劉傑笑了笑,滿臉笑容的看著楚夏,似乎有點得意忘形,完全忘了剛才李昴的警告。
在古代,古代讀書人想求取功名,必經過十年寒窗,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考試。
分別依次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縣府兩級屬初試,初試合格叫童生。可進入科舉考試。院試考中後稱“生員”,也就是秀才。秀才參加鄉試,合格者員叫舉人。會試地點京城,考中後稱“貢士”。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
殿試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殿試第一名-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科舉考試,是古代國家層層選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