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縱雖然深得李弘的信任,但有些事情也不方便問出口,特別是像李賢的事,更是關係到人家兄弟間的感情,張縱身為一個外人,更不方便插手,萬人被人安一個挑撥皇子感情的罪名,那可不是鬧著玩的,當初王勃就是因為這個罪名被一貶到底。
張縱不想走王勃的老路,所以他對李弘和李賢這對兄弟之間的關係雖然好奇,但也沒傻到跑去找李弘詢問,畢竟這件事還是太敏感了。
說到王勃,張縱前兩天又接到對方的一封來信,據信上所說,王勃聽取了張縱的建議,決定留在交趾輔助他的父親,說起來交趾那邊也在推廣林邑稻,那邊的水土與林邑屬地大,所以林邑稻的種植也十分順利,現在第一批稻子已經成熟收割,不但產量大,而且生長期短,使得交趾一地的糧食產量也因此大增。
不過據王勃所說,交趾的糧食產量雖然增加了不少,但並沒有解決交趾這邊的問題,因為交趾屬於大唐的最南邊,這裏居住的大都是當地的土人,雖然也有漢人,但數量並不多,所以大唐在這邊的統治也十分不穩定,時不時就會有土人造反的事情發生。
另外交趾那邊的環境也十分惡劣,畢竟那裏地處熱帶,不說毒蟲猛獸,光是氣候就讓人受不了,王勃父子都是北方人,想要適應當地的生活也十分不容易。
對於如何鞏固大唐在當地的統治,王勃提出的想法就是教化,這也十分符合儒家的理念,王勃打算親自在縣學授課,並且在土人中招收學生,讓他們學習中原文化,通過文化一點點的感化這些土人。
張縱對王勃的這種想法卻有些不以為然,所以在給王勃的回信中,張縱明確指出如果隻是用教化的手段,見效實在太慢了,最好也是見效最快的辦法,其實是威恩並施,所謂威,正是仗著大唐在當地的駐軍,對敢於反叛的土人嚴厲打擊。
所謂恩,則是想辦法提高土人的生活質量,加強交趾與大唐聯係,比如張縱就給王勃指出,交趾那邊臨海,可以開建港口,給過往的船隻提供各種服務,特別是張縱知道,隨著前段時間對美洲的懸賞,大唐的海貿必將迎來一個繁榮期,交趾又是大唐去往南洋的必經之地,十分適合開辦港口。
上麵這些張縱也都寫到回信中,而且還向王勃保證,如果他能夠說服他父親的話,也許他可以在港口方麵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畢竟錢達海那幫人已經開始準備下南洋了,剛好路過交趾。
給王勃的書信寫好後,也很快送了出去,現在交趾還處於大唐的統治之下,而不是後世被分裂出去,形成那個名叫越南的小國,在這種情況下,張縱當然希望能加強大唐在那邊的統治,避免分裂的危機。
不過大唐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都在關中平原,哪怕現在已經有了向東南遷移的趨勢,但頂多也隻是遷到洛陽或中原一帶,距離交趾那邊依然有上萬裏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