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苦惱(1 / 2)

時間過的很快,武學堂的建造也十分的順利,等到年底的時候,一座占地頗大的武學堂也在洛陽城中拔地而起,雖然外表看起來並不華麗,但卻十分的厚重,而且從建成後的第一天起,這裏就被列為軍事禁地,嚴禁外人靠近。

教材的事也進行的十分順利,由裴行儉牽頭,另外還有幾個從軍中退下來的老將也參與其中,對李靖的兵書進行了一些修訂,最終編纂出武學堂的教材。

隻不過教材雖然有了,但是傳授這些教材的先生卻還是個問題,兵法的傳授不比其它,並不是一個人背熟了教材就能當先生的,而是必須有真正的戰場經驗,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才不至於是紙上談兵之輩。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充當先生的人也隻能從軍隊中調集,隻不過想從軍中調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軍中的少壯派將領,有能力的肯定不願意來,畢竟他們在軍中更容易建功立業,日後升遷也更容易,至於沒有能力的就不用說了,連自己都沒有能力,更別說教學生了。

當然也可以抽調一些年紀大,身體不好的老將回來,但這些老將也有一個問題,有能力的老將一般地位都比較高,而且他們在軍中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正想回家養老,未必願意來武學費心費力。

也正是因為上麵的原因,所以裴行儉這段時間也十分的頭疼,對此張縱也沒有辦法,畢竟他對軍中不熟悉,也幫不上什麼忙,另外他也同樣麵臨著一個難題,也就是之前李重業找他走後門的事。

其實不光是李重業,這段時間不少有門路的人打聽到武學堂的事後,都想把自家的子侄塞到武學堂,畢竟大唐尚武,如果有軍功在身,也更容易升遷,比如裴行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本是得罪了武媚娘被貶到西域,結果人家在西域戰功赫赫,現在成為大唐的頂梁柱之一。

另外還有大唐另一位宰相劉仁軌,同樣也是戰功赫赫,所以就算是文官,隻要有戰功在身,那就相當於開掛了一般,所以就算是文官,也同樣想把自家的子孫送進武學堂,就算畢業了不進入軍中,但也能學到一些用兵之道,說不定日後就可能用上。

招生的事由張縱負責,所以這段時間他也見了太多想走後門的人,有些人甚至都把關係托到李弘那邊,然後由李弘寫信向張縱這邊打招呼。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也很正常,大唐雖然打破了門閥製度,出現了唯才是舉的科舉製,但依然保留著很大的貴族政治色彩,官員與貴族在社會中擁有大量的特權,比如以另一個教育機構國子監為例,招收的全都是官員與貴族子弟,普通人根本不可能進到國子監讀書。

而且在國子監內部,也同樣分階層,比如國子學隻招收三品以上的官員子弟,太學隻招收五品以上的官員子弟,四門學隻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員子弟。律學、書學、算學相對而言寬鬆一些,可以八品以下子弟,但人數卻很少,而且這三門出來的學生在官場上也比較受限製,一般沒有什麼太大的發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