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從黃河流域的兩大部落,逐漸同化和兼並周邊蠻夷,同化山東的東夷,關隴的西戎,荊楚的南蠻,以及河北山西的北狄,最終形成一個輻射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文明圈。
此後,曆朝曆代,除去兩晉南北朝等特殊時期之外,中國文化圈絕大多數時候,都在向外擴張,逐漸同化周圍民族。
許多在曆史留下威名的異族,不是被中國擊敗,就是逐漸被中國同化,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鄭
趙銘相信中國文化同化異族的能力,就連號稱幾千年無法被同化的猶太人,來到中國後,也被同化。
流浪幾千年,都沒被同化,這麼強大的民族,來到中國卻被同化,足見中國文化的強大和先進。
趙銘相信,如果明朝不亡,並始終保持朝地位,形成對周邊的文化、經濟和軍事上的強勢地位,朝鮮、安南,甚至是日本,都將逐步漢化。
不過,他雖然有這種自信,但是中國對異族的漢化,往往比較寬容和溫和,不積極推進漢化,而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這就使得漢化一個民族,成為一個漫長的過程,往往需要百餘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若是中間中國出現什麼動蕩,勢力衰退,進行了幾十年,甚至眼看就要成功的漢化進程,又將被打斷,甚至退潮。
趙銘有足夠的文化自信,他並不懷疑,隻要吳越國存在,百年之後,吳越國境內的朝鮮人、倭人,甚至白藩都將漢化,但是趙銘不想等待那麼長的時間,也擔心中途出現變故,所以他想要通過行政幹預,來盡早實現漢化。
聽了幕僚之言,趙銘微微頷首,趙銘即希望加快漢化的速度,又不希望改變漢文化,開明包容的特點,那麼對漢化進行一定獎賞,便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朝鮮人、倭人本就崇拜漢文化,在減少稅收的利益驅使下,必定會加速漢化。
趙銘微笑對眾多幕僚道:“此議可迅速在朝鮮推校孤會去教旨給議政府,在我吳越國控製版圖內,也要製定相應的政策。”
“臣等領命!”幕僚立時行禮。
趙銘忽然想起一事,遂即又道:“朝鮮世宗所創諺文,以後就不要用了。今後朝鮮全境,皆書寫漢字。”
大殿上的朝鮮大臣之間,氣氛突然變得怪異。
趙銘這幾條策略要是推行,那麼朝鮮人用不了幾十年,都將成為漢人。
這對心向往朝的朝鮮人來,是一件好事,但對一些居於高位的朝鮮人來,卻並非是一件幸事。
若是朝鮮人都被漢化成漢人,那朝鮮王國還有必要存在嗎?朝鮮王朝豈不亡國滅種,如鮮卑一樣,於世間消失。
這讓一部分朝鮮大臣,對於趙銘將要推行的策略,感到十分不滿。
這時源自他們逐漸覺醒的民族意識,還有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
趙銘完,見眾多朝鮮大臣沒有反應,不禁皺起眉頭,掃視眾人,“爾等有異議?”
眾人聞語,紛紛低下頭去,不敢目視趙銘。
趙銘眼睛一眯,“看來爾等還是有些意見。孤一項善於納言,寬厚待人,你們大可發表不同意見。這樣吧,為顯公平,大家舉手表決,讚成的舉手,反對的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