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正直壯年,卻被趙銘逼迫,不得不退位,當大明的太上皇。
雖太上皇,也有個“皇”字,但是與皇帝,卻已經是差地別。
對此,朱以海心中自然不滿,隻是他的心腹,不是被趙銘清洗,就是流放海外,朱以海已經無力,與趙銘抗衡,所以隻能忍氣吞聲,假裝屈服,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這兩年來,朱以海一直居住於莫愁湖邊,三山門內的朝觀。
為了讓趙銘放心,朱以海一直在觀內修道,不曾出觀一步,不暴露在趙銘的視野鄭
一年多後,趙銘果然似乎忘記了他的存在,特別是當趙銘將行宮設於揚州,將內閣和朝廷班子,都帶去揚州後,南京城內對朱以海的監視便有所放鬆。
雖,趙銘近期沒怎麼關注朱以海,但是朱以海卻一直注視著趙銘的一舉一動。
南京城內,永曆皇帝幾乎不理政事,隻知道在宮中享樂,令朱以海大感憤怒。
看著永曆,再看趙銘所做所為,朱以海可以斷定,當初趙銘逼他退位,扶立朱由榔,絕非什麼忠於大明,歸位於神宗一脈,而是朱由榔比他要好控製。
想明白這一點,朱以海心中便憂憤無比。
如今,趙銘聲勢越振,威望越大,朱以海就越心焦,覺得距離趙銘謀朝篡位就越近。
朱以海惱怒皇宮中的永曆皇帝不爭,即位皇帝,卻不思維護祖宗基業,便隻能暗中積蓄力量,想要鏟除趙銘。
早前,趙銘清洗建武朝廷,許多朱以海的舊臣被罷官、流放、貶斥回鄉,幾萬江北軍,也遭到裁撤,被趕出軍隊。
這使得不少兵將,失去俸祿,卻又不善生產,很多人四處流浪,不少人又集結到南京,並與朱以海取得了聯係。
朱以海遂即於暗中,開始尋找和積蓄反對趙銘的勢力。
而正在這時,周國的細作,混入朝宮內,與朱以海取得了聯係。
麵對如今明強周弱的局勢,洪承疇一麵,建議吳三桂攻擊蒙古,壯大周國的勢力,一麵又設法,削弱明朝的實力。
洪承疇與趙銘多次交手,知道周軍要正麵取勝並不容易,想要戰勝趙銘,隻有從內部瓦解。
外部無法戰勝敵人,就從敵人內部入手。
有這個指導思想,洪承疇便開始在明朝內部尋找目標,首先是與隆武殘餘勢力中的粵王朱聿鐭有了聯係,但是隆武諸鎮,在趙銘的嚴密監視之下,且被趙銘放在外圍,遠離政治中心,所以即便發難,也難以對趙銘造成威脅。
有見於此,洪承疇又將目光,放到了南京。
他首先想到的是永曆皇帝,隻有這位皇帝,反對趙銘,那趙銘便會後院起火,失去扶明的大義,難以進攻周國。
不過,洪承疇很快發現,永曆皇帝就是爛泥扶不上牆,隻知玩樂,根本沒有要鏟除趙銘,掌握大權的意思。
這讓洪承疇一陣失望,最後才將注意力,放在了太上皇,朱以海的身上。
於是,周國細作混入了朝觀,與朱以海取得了聯係,雙方自然一拍即合。
有了周國,給朱以海提供的銀錢,朱以海在南京城中,便逐漸打開了局麵,更多流濫江北兵將,被秘密招回南京。
這次漠西蒙古威脅周國,一下打破的三足鼎立的平衡。
漠西蒙古牽製了周國,為了阻止明朝進攻周國,或者是東清,洪承疇做了諸多努力。
一是建議讓周國向明朝稱臣,同時派使者前往東清,希望阿濟格能夠向趙銘服軟,以便拖延明朝進攻的時間。
其次,便是與明朝內部的倒趙勢力聯係,希望利用明朝內部的倒趙勢力,來牽製趙銘。
不過如今明朝內部,趙銘一家獨大,威望極高,所以倒趙的勢力,還十分弱。
他們未必肯為了周和清,跳出來,與趙銘作對。
所以,便需要周國高層,與朱以海見上一麵,給朱以海打氣,打消他們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