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議既定,賀雲登回到壽州準備,李元胤一麵派人前往下蔡鎮搜集渡船,一麵令士卒好好休息。
是夜,剛暗下來,大軍吃零幹糧,便借著夜色的掩護悄悄出發,繞道下遊渡河。
大軍抵達下蔡鎮時,鎮子裏的裏長和鄉紳,已經領著青壯,打著火炬,等候多時了。
“將軍,人已經準備好了渡船!”一名老者上前行禮。
李元胤微微頷首,果然見岸邊,到處都是船隻,還有無數民夫和百姓,不禁感歎攝政王發動百姓的正確。
“大軍上船,渡河!”李元胤向老者道了聲謝,便朗聲喝令。
周軍逼近淮江,明軍早已將淮江兩岸的船隻,集中到了南岸,避免北岸的敵軍過河,襲擾淮南的州縣。
同時,明朝的官方報紙,也開始大肆宣傳,將周政權批為滿清餘孽,行事向滿清一樣凶玻
在官府的宣傳之下,江北的百姓都想起簾年清軍南下的恐怖,想起了揚州之屠,所以沿江百姓,都自覺的組成巡邏隊,幫助朝廷防守淮江一線。
這使得明朝,在江北具有強大的人心基礎,下蔡鎮周邊的百姓,聽官軍要渡河擊賊,全都敢來增援。
在百姓的幫助下,一隊隊的騎兵,牽馬上船,民夫便駕著船隻航向對岸。
半夜時分,在十裏八鄉的百姓幫助下,一萬明軍渡過了淮江,抵達硤石山東麓。
硤石山南北走向,山勢不高,趙良棟的一萬五千周軍,駐紮餘硤石山之西三十裏,而李元胤領著騎兵在硤石山之東,有硤石山阻擋,周軍無法觀察到過河的明軍。
大軍沿著山脈進軍,向北走了二十裏,繞過了硤石山,抵達山的北麓。
這時,一名斥候疾馳奔來,抱拳行禮道:“將軍,西麵發現一隻敵軍的運糧隊!”
李元胤聞語,眉頭一挑,不禁笑道:“真是助我也!”
江北一地,明朝實行大莊園種種植,莊園主們為了經濟效益,普遍種植棉花,為江南的棉紡工業提供原料。
這使得周軍進入淮北後,所得盡是棉花,大軍難以獲得糧食,隻能靠著後方補給,才能勉強維持與明軍對持這樣子。
在周軍營寨之北四十裏,西肥水岸邊,一隊周軍運糧隊,因為黑,隻能暫時停下來休息,明兒再趕往周軍營寨。
運糧隊將車輛圍成一個大圈,士卒和民夫便在大圈內點了篝火,躺在糧車上休息。
黎明時分,一隊明軍士卒,卻悄悄摸到大圈外,李元胤張弓搭箭,“嗖”的一聲,一枚箭矢射中哨兵咽喉,周軍士卒捂住喉嚨,慘叫著倒地。
明軍弓手,頓時齊齊開弓,箭矢“嗖嗖”的射向糧車,周軍士卒慘叫連連,亂成一團。
“殺!”李元胤大喝一聲,明軍士卒一擁而上。
大圈內的周軍和民夫大為驚駭,忙推開大車,慌忙逃竄,可人群沒跑出幾步,大隊打著火炬的騎兵,呼嘯而來,戰馬奔馳著,將他們團團圍了起來。
壽州對岸,周軍營地,北風呼嘯,旌旗招展。
近些年來,周軍連連征戰,戰爭不僅使得周軍器械革新,還讓不少新丁磨煉出來,湧現出一大批少壯派的將帥。
趙良棟便是周軍中的後起之秀,在河套和西征中戰績出眾,使得吳三桂能夠對他格外看重。
此時,在周軍大營內,趙良棟負手站在地圖前,心中感到一絲不安。
這些年趙良棟常常領兵出塞,與蒙古人做戰,而在草原上,大軍沒有依托,蒙古騎兵又來去如風,對他而言最大的威脅,便是蒙古騎兵的突然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