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1章 絕貢之罰(1 / 2)

攝政王府邸,趙銘聽了陳名夏的回報,臉上不見喜怒。

陳名夏抬起頭看了趙銘一眼,忙又低下頭道:“殿下,東籲膽敢對抗大明,當發大軍剿滅,日本不識抬舉,臣以為當發水師,迫其妥協。”

協議沒有簽訂成功,結果並不圓滿,東亞兩個人口最多的屬國,都不願意加入協議,進入新朝貢體係,等於他的談判,基本失敗了。

這讓陳名夏很擔心趙銘因此責怪,所以想將責任推給東籲和日本,是他們不將明朝放在眼裏。

趙銘微微搖頭,“令東籲和日本使者限期離開南京,禁止兩國向大明朝貢,並列為大明敵國,限製兩國商人與大明和所有朝貢國貿易。”

對於征討日本,從個饒惡趣味而言,趙銘其實很有興趣,很想來回馬踏日本。

不過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完全是吃力不討好,而且此時明朝與日本,也沒什麼仇怨,前不久朝鮮之戰,也是明朝打贏了,所以明朝人對日本,其實就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手下敗將而已。

因此,趙銘短時間內,不會征討日本。

相比之下,東籲也就是緬甸地區,對於趙銘的誘惑更大。

大明若是能夠控製東籲,就能成為一個兩洋國家,船隊就不需要繞道馬六甲。

當然,現在由於道路不通,陸上運輸不及海上方便,所以這個戰略優勢還無法體現,但占據東籲,對今後的明朝而言,卻有極大的益處,是造福後饒大戰略。

另外,拿下東籲,印度在望,趙銘便能以簇為跳板,與吳三桂、英國爭奪印度,這塊一億多人口的大市場。

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之一,便是擁有巨大的市場,誰的市場大,誰就更有可能率先完成工業革命。

因此日本和東籲,趙銘會把東籲放在前麵。

不過,眼下明朝剛剛統一,冒然發動戰爭,一是準備不足,二是理由不充分,容易給周遭留下惡名。

朝上國,自有朝的形事準則,還有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所以,趙銘現在不想直接粗暴的發動戰爭,但是大東亞的整合卻不能停,所以趙銘決定采用另一種策略,讓日本和東籲,心甘情願的加入大中華的大家庭。

雖然陳名夏加入明朝不久,但是很了解明朝的實力,以大明的海上和陸地的優勢,明朝完全可以武力脅迫,迫使東籲和日本屈服。

“殿下,就這樣放過他們?”陳名夏不甘心道。

趙銘擺擺手,“按著寡饒意思去辦吧!今年寡人想過個好年。”

陳名夏聞語隻得行禮,“臣明白了!”

當下陳名夏離開攝政王府,返回禮部後,便立刻親自帶領禮部官員,將日本和東籲使者,趕出驛館,逐出大明,不甘心的他,還揚言將要攻打兩國。

東籲國作為東南亞霸王,是明朝曆史上,少有幾個與明朝開戰,又沒被徹底打垮的國家之一。

雖當年,東籲與明朝在雲南的衝突,東籲國戰敗了,但是東籲國損失其實也並不大,並未徹底被征服。

這使得東籲形成一股錯覺,那就是明朝其實也無法徹底奈何東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