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張敏瑞的整頓,工廠迅速進入了正軌,公司的名稱也更名為:“海爾電器有器限公司。”
同時派岀大量的技術骨幹前往鵬城學習,張敏瑞親自帶隊,李長河迎接了他們一行人。
在李長河的帶領下,張敏瑞一行人參觀了工廠,在看到一條生產線隻有十多人,但生產效率卻是自己原來工廠幾倍時,張敏瑞被這樣的生產方式深深地震撼到了。
科技就是生產力這句話果然沒有錯,和普通生產線的嘈雜淩亂相比,這裏的生產環境整潔又幹淨,每個工人都在有條不紊的做著自己的事情,這樣的工廠才是張敏瑞夢寐以求的。
張敏瑞不得不感歎自己真的落伍了,要是自己沒有親眼所見,打死都不會相信,現代化的工廠居然是這個樣子,據德國工程師介紹,這種半自動的生產線已經不是現在最先進的了,目前他們正在研究一種全自動的生產線,如果研究成功,一個原本需要1000人的工廠,到時隻用不到0人就能正常運轉。
原本他對來鵬城學習還不以為然,不就是生產冰箱嗎,自己幹這一行已經有十多年了,從最基層的員工做起,對生產線上的每一個環節都了如指掌。
但來到鵬城海爾之後,以前不以為然的想法已經完全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對現代科技的驚歎,在這裏看到的不僅僅是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產品本身的技術含量更是上升了一大截,難怪原來公司的產品賣不出去,和國外的先進技術相比,那些冰箱都成了老古董。
在參觀完生產線之後,張敏瑞一行人便馬上投入到學習當中,大家都如饑似渴,以前都是哭著喊著去求別人,但還不一定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現在機會難得,對方也是傾囊相授,大家都是努力的在學習中。
一個月之後,從德國漢堡出發的貨輪終於來到了香江,利勃海爾為了趕時間湊齊海爾的生產線訂單,把原本自己公司正在生產的生產線都拆了,所以生產線才這麼快的到來。
這次一次訂購了十條生產線,在鵬城卸下五條生產線之後,貨輪繼續上行,直到青島。
張敏瑞一行人經過一個月的學習,已經學習得七七八八,現在生產線已到,便不再停留,原路返回。同時一路前往的還有鵬城海爾這邊的工程師,這些人將長期駐紮在青島海爾,直到本地的技術人員能獨立操作。
以現在鵬城海爾的生產力,一個月的生產量可以達到50萬台,如果這十條生產線也能夠順利投產,那一個月的生產量將達到100萬台,
這樣才能應付目前的生產訂單。
目前海爾接到的訂單已經達到了五百萬台,在新的生產線沒有投產之前,想要完成這些生產任務,至少要排到十個月之後。
所以李長河和張敏瑞現在的任務還是比較重的,要盡快的將新生產線投入生產當中,李長河這邊還好,有了之前的生產經驗,和大量的熟練工人,在半個月之內便可進行正式的投產,而張敏瑞這邊的困難就比較大了,畢竟理論和實踐還是有差別的,據李長河的估計,沒有一個月是不能讓生產線完全投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