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師祖(3 / 3)

老和尚也不客氣,坐下便吃,酒足飯飽後才道:“愛徒有幸早登仙闕,臨終有一遺誌相托,故老和尚今日前來,便是為了其生前最後一願。之所以來晚,皆是因自己年老體衰趕不得長路。”

張老四腦瓜子通透,一聽就明白了老和尚的意思:“原來這個老和尚竟是那賒刀匠的師傅,這下孫兒該有救了。”

雖然張老四不待見那賒刀匠,不過聽聞他死了心中不免空落落的。好好的一個人沒就沒了,而且死前還不忘履行了當初的約定,張老四越想越不是滋味…張老四雖然好奇,不過也識趣的沒有戳老和尚的傷疤,沒有過問賒刀匠的死因。

張老四再一次回想起那日賒刀匠過的話,突然也明白了老和尚吃肉喝酒純屬履行徒弟當年的飯局之約,同時也算得上是悼別他的愛徒。

老和尚繼續:“我此次前來便是替徒收徒,不知施主思慮清楚沒有?”

張老四日盼夜盼終於盼來了,哪裏還需要考慮,當下滿口答應下來。於是五年前賒刀匠的話終於應驗了,一個替徒收徒的老和尚,一個替孫拜師的老農,一樁師祖徒孫之情就此展開。

老和尚同張老四商定了其中細節,了很多話,第二老和尚去了深山裏的廟宇生活,繼續修研佛道,廟裏來了老和尚,僧人們自是高興的。

來也奇怪,這場荒誕的拜師之後,尋秋的病又一次不治而愈神奇的好了。

而尋秋也不知為什麼,每年都得隨禪師在山中修習月餘。自他五歲起,便年年如此,不曾有過中斷,直到18年期滿。而今年便是最後一年,而那和尚也早已圓寂三年了。

得其快壽終之時,尋秋尚在外地,趕回來時他已圓寂許久了,尋秋上前摸了摸他枯槁的雙手,回想起不鹹不淡的祖孫情誼,不免落下兩行淚來。

尋秋不知其早年生活是何模樣,可曾留下子嗣。看這老和尚走得如此淒涼,少不得傷心淚目。

尋秋握著師祖的手,老和尚似乎有所感觸,竟光返照般又活了過來!僧人們又驚又喜,尋秋卻出奇的淡定。和尚紛紛上前作揖念經,似乎在拜一個功德圓滿的高僧。

老和尚:“莫要驚慌,隻是口中提著一口氣而已,在生與死之際,我已做出最後了的突破。”

他揮了揮手,其他僧侶退下,似有話要對尋秋,果不其然,老和尚道:“徒孫,師祖身懷數法,卻未曾有一班法門教與你,你可曾後悔拜入我的門下?”

他像是自言自語一般,不待尋秋回答,他緊接著囑咐道:“接下來的你要記好,師祖走後你不可讓我入土,隨便找一處位置,將我這個老和尚置於廟內便可。往後三年不可懈怠,需每年來此相伴半月。此三年,若我屍身並無異常,以後也不必再來了,若三年因你而引發任何異常,都是意使然不可抗拒,安然接受便可,切記!切記!”

完最後一個字,老和尚溘然而逝,師祖走後,尋秋遵循其遺願將其放入一處較偏僻的廟宇之中。

一是因其他地方佛像居多,雖佛法麵前人人平等,但廟內的和尚也得給老和尚端茶送齋不是?將師祖放進去,便成了跑腿的,尋秋自是不願。二是因老和尚愛清靜,所以偏殿便是最佳的選擇。

前兩年師祖肉身未曾有半分異象,反而在自然風幹後更顯佛性,若是再鑄成一層鍍上一層金箔,便是真正的金身了。

而師祖在臨終前的言語,又深深刺痛著尋秋,而今還未上山,心中便籠罩著一層陰霾,不知師祖口中的異像是否指的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