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以萬計的屍體已經與山體分泌出的一種石乳連成一體,半透明狀的屍體保存得栩栩如生。
隻是過去無盡歲月,屍體內的礦物質一同被封進了石體之中,整個岩石層散發著綠油油的光芒,看起來更是萬分可怖。
如此駭人聽聞的場景讓我腦中一片空白,就連耳畔呼嘯的風聲都屏蔽了。
由於擔心自己會被風灌倒摔下懸崖,就找了一個稍微有些避風的角落坐了下來。
過去良久方才回過神來,將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仔細的回想了一遍。卻突然想起在掉進地下昏迷之前,最後一幕看見一麵山體塌出的一麵石碑,碑上刻著一個“甲”字。
結合眼前的成堆的屍體,不由讓人料想到有關古時“六十還甲”之奇聞。
相傳秦始皇下令燒毀下史典之書,活埋方士和儒人四百六十以後還不放心,認為老年人知古通今,大多懷戀先朝舊製,痛恨他的殘暴苛政,又下一道聖旨:“六十還甲。無論仕庶男女,活到六十歲不死者,一律活埋。”
直弄得古今斷鉤,學問毀廢,下再沒能人,黎民怨聲四起,外邦不願臣伏。
這種陋習一直在偏遠之地延續,在唐宋還有所留存。
一是因當時生產力十分落後,很多人壓根吃不飽。二是年紀大的失去了生產能力就變成了吃白飯的。於是為了節儉糧食,六十還甲子便演變成了盛極一時的瓦罐墳。
在唐時有人寫書,介紹當時的社會風俗,裏麵就提到在雲南的某些地方流傳一種瓦罐墳。
當父母年滿六十以後,子女就會把父母背到山上,然後在山上挖一個類似於瓦罐的洞將父母放入其中。
孝順一點的每會給父母拿一碗飯來,走時在洞口加一塊磚,日複一日洞口封死,裏麵的人就隻能活活餓死。
傳到了宋代,開封府附近出現了一個怪物,經常半夜出來害人。百姓不堪其擾,宋仁宗便想找人收了這個妖怪,可惜遍尋這妖怪下落無果,便將這事交給了包拯。包拯前後忙活了半個月,終於在一瓦罐墳中找到了知道此妖下落的老人。
在老人的指導下,包拯收了那妖。上奏宋仁宗老人家雖然不能勞動,但他們的經驗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希望能下旨廢除瓦罐墳習俗。
宋仁宗欣然同意,於是從此便再無瓦罐墳了,當然僅限於繁華之地,至於偏僻落後的地方仍有此陋習。
不止中國,日韓亦有記載。窮人家的老年人,年紀大了就主動進山裏等死,不去的會受到大家的唾棄。
這是子女與父母的一種無聲協議,而這種陋習在雙方半推半就之中留存了數百年之久。
至於在太平盛世時,又是另一番場景,60歲全族供養,70歲全縣供養,活到100歲那可不得了,叫做人瑞!是要上報皇帝的,名門貴賈會求著上門供養。
至於這些全是因大學時認識了一個膠東的朋友,有一次聊便聊到了這件事上。
他跟我在膠東過去,老人到六十歲搬進活人墓裏,子女半夜送飯,什麼時候飯沒人拿了,明人死了,再把墓給封死。
在膠東叫什麼六六墳、乞死洞,是之前大興水利時挖出了不少,就些吃飯喝水的瓦罐,沒有什麼陪葬品。
腦子中幾乎一瞬間便竄出這些零碎的線索,可仔細一品又處處透著漏洞。
一是瓦罐墳多見於墳丘,像這樣高度集中的萬人墳至少也得是人口密集的郡縣才有,而川東深處在很久之前猛獸橫行,根本就不能住人,即便有也是極少數的。
二是即便有這般陋習,大不了直接把人扔在山裏,任其自生自滅便可,怎麼就好巧不巧的扔在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