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曾有記載。
《神農百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
其中就記載著人參的藥用:“味甘微寒,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無論是現代醫學還是古代的治病救人,人參都有廣大的用途。
更有甚人參的傳比比皆是。
相傳很久以前,山東有座雲夢山,山上有座雲夢寺,寺中住了兩個和尚,一師一徒,師父無心在山上燒香念佛,經常下山與朋友吃喝玩樂,平時對徒弟百般虐待,徒弟被師父折磨的麵黃肌瘦。
有一,師父下山會友,徒弟正在廟中幹活,這時不知道從哪裏跑來一個紅兜肚孩,幫和尚做事。
從此以後,隻要師父一外出,紅兜肚孩就來幫忙徒弟做事。師父一回寺,孩就不見了。
日子久了,師父看見徒弟臉色紅潤,再多的活也能幹完,感到很奇怪,心想這其中一定有奧妙,他把徒弟叫來,威赫盤問,徒弟出於無奈,隻好了真情。師父心理暗想,深山野外,哪來的紅兜肚孩呢?莫非是神草棒槌?他從箱子裏麵取出一根紅線,穿上針,遞給徒弟,並交待等孩出來玩的時候,悄悄把針別在孩的紅兜肚上。
第二,師父又下山了,徒弟本想把實情告訴紅兜肚孩,可是又怕師父打罵,隻好趁著孩急著回家的時候,把針別在孩紅兜肚上。
第三清晨,師父把徒弟鎖在家裏,自己拿著鋤頭,順著紅線,找到一棵老紅鬆樹旁邊,看到那根針插在一棵棒槌苗子上,他高興極了,舉鋤頭就挖,挖出了一個參童出來。拿到寺裏,把「參童」放在鍋裏,加上蓋,壓止石頭,然後叫徒弟升火燒煮,偏巧這個時候,師父的朋友又來找師父下山去玩,師父推辭不掉,臨走時,對徒弟千萬叮嚀:「找沒回來,不準掀鍋。」師父走後,鍋裏噴出異常的香氣,徒弟出於好奇,搬開石頭,揭開鍋蓋,原來鍋裏煮著一顆參童,香氣衝鼻,徒弟掏下一塊放進嘴裏一嚐,味道又甜又香,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幹脆吃光為止,連湯也喝個精光。
就在這時,師父急急忙忙的跑了回來,徒弟一急,在寺裏跑了兩參步,頓覺兩腳輕輕飄飄,然後騰空飛翔而去,師父一看這般情形,知道「參童」被徒弟偷吃了,懊惱莫及。
人參屬於五加科植物,年齡越久的人參,根莖的形態越似人形,它的功效得地之精靈,功參地,有神,故又有「神草」、「土精」之稱。
並有人間仙草的美稱,因為它有千草之靈,百藥之長的神奇功效,為萬病的寶藥。
神識在人參周圍無比的活潑,內心的渴望讓薑行也是知道,這東西對自己的修行有所幫助。
可是自己無論是燉服或是嚼食都要先把人參晾曬幹,否則內部精華隨著破損處流出,將會對功效造成極大的損失。
這也是薑行在古鬆林緩慢挖掘的原因,誰知道這東西,會不會因為根須損傷造成藥用效果大減,更有甚至者最後隻剩下十不存一功效。
薑行這也是第一次仔細觀察,手中的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