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國外經驗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1 / 2)

曾老師接著說:

“二、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

新能源汽車作為實現節能減排的主力軍,受到我國中央政府的重視,先後出台了一係列的產業政策來推動和規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但沒有統籌規劃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使得政策措施與產業發展的結合不夠緊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進程仍很曲折。

1.國家層麵。

我國在 2001 年啟動了“863 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從汽車整車和關鍵零部件等角度對電動汽車展開研發。

發改委在 2004 年發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指出,要突出開發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汽車技術。

2007 年 10 月出台了《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提出了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準入條件以及管理規則; 12 月頒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其中將新能源汽車列入鼓勵發展的產業目錄。

2009 年 1 月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通知》明確提出,對購置公共交通領域的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出台了新能源汽車消費補貼細則;

2 月發布的《關於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選定京都、滬上、重慶等 13 個城市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工作;

3 月出台《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計劃在 201l 年底形成 50 萬輛的產能;

5 月,國務院決定以貼息貸款的方式安排 200 億元資金支持汽車產業的技改。

2010 年 6 月,發布了《關於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鼓勵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2011 - 2020 年)已於今年 7 月內部下發至整車生產廠,預計將於近期正式公布。

2.地方層麵。

《關於促進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規定》明確以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作為主攻方向,以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作為突破口,發展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

《魯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指出,到 2011 年,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達到5 萬輛,以家庭用車和出租車為重點開發小型新能源汽車,時風電動轎車被列為省政府重點扶植對象;

《粵省電動汽車發展行動計劃》指出,到 2015 年形成 20 萬輛以上電動汽車綜合生產能力,電動汽車銷售量占全省新車銷售總量的 3%- 5%,產量占汽車總產量的 5%左右;

《蘇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綱要》指出,在 3 年內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重要零部件本地化、關鍵技術自主化、產品應用多樣化,將城市公共交通作為首選方向,加快開發新能源客車;

《冀北省新能源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1 - 2015 年)》中製定了新能源汽車供能設施示範工程:

按照先示範再推廣、先公益再普及的原則,開展充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液化天然氣等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工作,在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等市公交係統先行示範,配套建設快速充電站、蓄能電池更換站、LNG 加注站以及停車設施、充電係統等服務網絡,及時總結經驗並逐步向其他領域和城市推廣。

3.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麵問題:

一是研發成本較高,科研投入不足。

目前用於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經費總量與比例均偏低,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麵均落後於發達國家,且研究與開發類型也主要集中在試驗性產品領域,還處於研發活動的改進型研究階段,缺乏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二是核心技術缺乏,創新能力不足。

新能源汽車最主要的部件是鋰電池、電動機和能量轉換控製係統,在電機與電池研發方麵,電動汽車製造企業仍然沒有實質性進展,多數企業處於裝配加工型低端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