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劉時期的豳人與商王朝仍然處於一種相互隔絕的狀態,這種狀態直持續到公劉八世之後的公亶父時期才宣告結束。
公亶父與商王武丁同時。武丁是商朝的中興之王,這個人不但好戰而且善戰;他既不昏聵,也不殘暴,能夠知人善任,除了好色之外沒什麼被人詬病的地方。
傳他擁有上百名妻妾,他曾把軍權和祭祀權授予最寵愛的王後婦好,婦好是已知曆史上最早的、傑出的女性將領。
但是顯然,另一位女性後來搶了婦好的風頭——這個女人被稱為“婦邢”。為什麼婦邢搶了婦好的風頭呢?因為當代出土的司母戊(婦邢)大方鼎比司母辛(婦好)大方鼎還要大些。
武丁通過一係列的軍事行動把商朝的勢力範圍擴大到河西地區,豳人周邊各個部落和方國都已向商王朝稱臣,武丁就把目標鎖定在豳人身上。
但是,武丁並沒有將這個西方大國稱為“豳”,或許他覺得滿山遍野的豬(豕就是豬)會令人不舒服;他就替那個國家起了一個非常美好的名字叫做“周”。
周在甲骨文中最早寫作“田”,後來田子的每個方格裏又加上一個點,看起來就象五穀豐登的田野。再後來又在下麵加了一個“口”,口在商代表示政令之所出——如“商”、“命”等字,文字的變化明周在那時已經成為一方諸侯之長,可以發號施令了。
商王朝對周發動過多次戰爭,武丁有時會禦駕親征,有時派犬侯、倉侯等西戎方國為主力、輔助以王朝軍隊進行討伐。戰爭規模一次大過一次,慘烈程度一次高過一次;最後,彈盡糧絕的周人終於被迫向筋疲力盡的敵人屈服了。
由於商人是周人的宿敵,遊牧民族又是周人所鄙夷的,所以對於雙重恥辱加於一身的現實使得後人認為:周人向商屈服之日就是周人決心滅商之時。
商周兩個文明同源,又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因此武丁對周人有種然的親近感。同時武丁認為:遊牧民族生性貪狠,反複無常,是極其靠不住的(後來證明他的想法是錯的,因為周人更靠不住)。基於上述想法,武丁任命公亶父為西伯侯(西方諸侯長),擔起鎮守河西的重任。
這項任命使河西各方勢力瞠目結舌,繼而西戎就認為商人背信棄義。戎主們憤怒地,他們被征發對周人開戰,經過無數慘烈的戰鬥,犧牲了無數英勇的戰士才取得的慘勝,換來的結果竟然是:當初已經戰敗的、應當被販賣為奴隸的死敵,現在竟然可以象主子一樣對他們發號施令了!
武丁末年,因為常年對外用兵,王朝的人力、財力消耗巨大,商朝被迫進行戰略收縮。見此情景,戎狄便開始互相慫恿、勾結、鼓勵,繼而就撕毀盟約,開始對忠於王室的國家發動進攻。
最先受害的就是周國。從結果看,武丁先前的手段不得不是非常高明的,他成功地激起了遊牧民族對西周的極大仇恨,使得此後幾十年的時間裏,周人疲於應付敵人沒完沒了的入侵而無暇東擴。
麵對經年累月的戰事,周人漸漸吃不消了;而嚐慣了打劫甜頭的敵人,仍然樂此不疲地發動進攻。敵人步步緊逼,同盟者相繼背叛,周國一衰弱下去,公亶父認為有必要進行舉國遷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