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經過季曆被囚禁致死的事件,積累了處理此類突發事件的經驗,所以國家局麵也就不像上次那麼混亂了。周人這次僅僅發布了緊急動員令,加強各個城邑的防禦工作,沒有做出過度刺激外界的舉動。
西戎的背叛和東夷的卷土重來使得王朝四麵受敵,紂王便產生了釋放姬昌的念頭。不久,西周又適時地獻上寶馬美人,慷慨地賄賂王室權臣,紂王就高高興興地把姬昌釋放了。紂王不但恢複了他的“西伯”稱號,而且恢複了他的權力,命他全權負責征討西部叛軍的事務。
大商外部混亂如斯,內部也不平靜。族親之間的權力鬥爭非常激烈,由於鬥爭發生在血親之間,所以顯得尤為殘酷。
紂王殺死了叔叔王子比幹,囚禁了另一位叔叔箕子;迫害親人不但需要極大的勇氣,而且需要刻骨的仇恨。
不可否認,紂王的父親太丁在確立繼承人時就埋下了王族分裂的種子。
華夏自古有“商道親親”之,商朝人以血緣關係遠近做為判斷親疏的標準;兄弟的血緣關係近於父子,因此商王的地位的傳承一般為兄終弟及,兄弟之中活到最後的人才將王位傳給兒子。
但是規則到武丁時期卻發生了改變。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他在臨終前扭頭一望,那些曾經眼巴巴盼著王位的弟弟們都已作古,竟然沒有一個能夠熬過他的。所以他就隻能把王位傳給兒子。而後續商王就打著“效仿聖王”的幌子,“兄終弟及”的製度便名存實亡了。
太丁按商製應當把王位傳給弟弟比幹或箕子;即便不傳與他們,也應當傳給紂王的同母哥哥微子。但是前麵過,太丁在得到辛時的地位要比得到微子時高,所以孩子母親的地位也位升高了。因此太丁:“啊!子以母貴,兄弟倆雖然為同母所生,但是辛的地位更高。”
太丁就靠著這個自欺欺人的借口把王位傳給帝辛。
比幹、箕子和微子都是仁慈正直、忠於王室而且心胸寬廣的人——紂王應當慶幸這點,否則他恐怕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但是,三人擁有的、當初看起來的優秀品質,現在卻成了不可饒恕的罪惡。
九侯、鄂侯慘死之後,宮廷之內人人自危。正直的大臣感到憤怒,但大多數人則感到恐懼,因為紂王已經開始破壞商朝律法,肆意殺人了。王室大夫們於是聚集到三人周圍,以為唯有靠近三人才能獲得安全。
比幹耿直的性情和暴烈的脾氣使他一直無法容忍侄子的暴行。後來他就在宮廷之上,當著群臣的麵,懇求他,規勸他;當上述行為無效的時候,他就指責他,咒罵他,甚至將他稱為“一夫”和“亡國之君”。
而生性險惡的崇侯虎不失時機地將比幹的言辭解釋為嘩眾取寵、倚老賣老、拉攏人心、褻瀆王權;這個老家夥隻等時機一到就要篡奪王位了——畢竟比幹是有資格、也有想法成為商王的。
最後這一句話要了比幹的命。紂王大怒,竟然喪心病狂地將叔叔的心髒挖出來。崇侯虎繼續煽動紂王對箕子和微子的仇恨,紂王立即下令拘捕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