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鄭周交惡(1 / 2)

鄭莊公雖然取得了對衛作戰的勝利,但是他卻一點也興奮不起來;其原由既不是因為公孫滑還在衛國上躥下跳,也不是因為魯隱公拒絕了他的善意,而是因為他聽到了一個傳言:周平王將要把他的卿士權力分出一半交給虢公林父。

莊公這些年苦於應付太叔段,大半時間都滯留在國內;而王朝卿士本應該常住王城處理政事。由於鄭莊公長期無法履職,周平王就將司徒署管轄的政務交予虢公林父處理,虢公雖無卿士之名,卻已有卿士之實——這也是虢師為什麼能夠隨同王師一起伐衛的原因。

隨著周平王東遷,西虢也遷至今河南三門峽一帶,其土地橫跨黃河南北兩岸,並改稱“北虢”;虢公林父就是北虢的君主。

鄭莊公絕不允許周平王奪走他的地位和權力,於是匆匆趕到王城。他快步走入內朝,直麵周平王質問道:“臣聽子要把我的職位分與虢公,有沒有這回事啊?”

周平王被他的氣勢嚇壞了,那個身體虛弱、意誌頹廢、經年累月地浸淫在酒色之中的胖老頭兒早就沒有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他沒膽量斥責莊公的傲慢無禮,反而閃爍其詞地否認指控;但是他的態度等同於供認了自己的“罪行”。

周平王的懦弱無能助長了鄭莊公的囂張氣焰,他不依不饒,堅持要求平王為自己的語言作出保證。那位下地位最尊貴的人就被一個伯爵逼得無路可退,周平王為了表明自己並不存在的清白,竟然答應與對方簽訂盟約並交換人質,以此來化解矛盾。

如此一來,平王不但將高貴的王室降到國公室的地位,而且勾起了諸侯們蠢蠢欲動的野心。

雙方選定了一個日子,帶著各自的史官、禮官及隨從來到成周郊外。那裏預先已經平整了一塊土地,並築起一座土台。周人把周厲王(周平王和鄭莊公共同的曾祖父)的排位請出來供在上麵,用以見證兩位曾孫的不和。

殺羊歃血完畢,禮官宣讀盟書,大意是:“周宜臼和鄭寤生在此盟誓:宜臼永不廢寤生的王朝卿士之位,寤生則忠心輔佐王室,如有渝盟,不得善終。”

盟書一式三份,一份隨殺掉的牲口埋入地下,餘下的兩人各執一份。然後雙方交換了人質:西周提供的人質是太子泄父,鄭國提供的是太子忽。

儀式結束後,莊公那顆躁動的心才稍稍安定下來。

但是兩年之後(B70)的三月,周平王駕崩,盟約隨著締約者的死亡自動終止。在鄭國充當人質的周太子接到父親病危的消息日夜兼程趕回成周,但是他仍然沒有見到父親最後一麵。那位以純孝著稱的老太子晝夜慟哭,結果竟然在加冕前就因悲傷過度而去世了。

太子的嫡長子王孫林即位,是為周桓王。桓王年輕氣盛,他怨恨鄭莊公羞辱祖父,並把造成父親死亡的責任也算到莊公的頭上。這個行事莽撞的年輕人登基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鄭莊公的卿士大權奪走一半分給虢公林父,然後把莊公晾在一邊不聞不問。

鄭莊公從來都沒用正眼瞧過虢公林父。這是因為虢公的祖先虢石父禍亂西周,最終導致鄭桓公被殺;虢石父的兒子虢公翰分裂國家,立周攜王與周平王對抗;虢公林父又操起虢石父的老本行,靠引誘平王墮落得到寵幸。

莊公認為虢國不亡已屬上法外開恩,而虢公現在竟然爬到了卿士的高位——這就不是上開恩而是上無眼了。

“鄭人的累世功績就這樣被那個人奪走了?子真是冥頑不靈!”莊公這樣想。

鄭莊公與周桓王的冷戰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鄭莊公看到他離王室越遠,虢公林父就離得越近。他感到局勢正向對自己不利的方向持續發展,便希望與桓王達成和解。但是朝中耳目卻傳出話:新王不但不打算緩和關係,而且想要進一步削減鄭莊公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