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隱公五年(B718),晉國之事始見於春秋。這一年春,曲沃莊伯在鄭、邢兩國和王室軍隊的幫助下,攻陷了都城並趕跑了晉鄂候。但是到了秋,曲沃伯背叛了王室,虢公林父奉命又把曲沃軍趕出都城。虢軍幫助晉人另立晉君後就撤退了。關於這段曆史,作者將在後麵撰寫晉國史時進行敘述。
本年春,鄭莊公決定對衛國進行報複。太子忽勸道:“策劃伐鄭的元凶是州籲,他既然已經伏誅,父親是不是先觀察下新君對我國的態度再做決定?”
鄭莊公把頭轉向公子突,問:“突啊,你有什麼想法?”
公子突:“衛桓公伐鄭,州籲弑君篡位後又伐鄭,可見衛國君權的迭代隻是公室內部之事,與我國無關。州籲雖死,但兩國仇恨不因此必然消除。鄭國雖,卻不應當看他國臉色製定對外政策。所以臣認為無論繼任者是誰都應當伐衛。”
鄭莊公又問太子忽:“忽啊,你還有什麼意見?”
太子忽:“一切唯父親馬首是瞻。但是即便伐衛最好也要延遲兩個月出師,因為衛侯新立,他為了求得朝野上下的擁戴,必然會重禮改葬衛桓公。如果衛人舉行喪禮,我們還要撤軍,勞師而無功,於國於民都不利。”
鄭莊公:“那就在衛國人改葬前打敗敵人。三日後授兵出征,就這麼定了。”
結果鄭軍剛剛行進到黃河南岸的清邑渡口就收到衛人改葬桓公的消息。鄭莊公不得不停下腳步,他道:“我的兒子們真是各有所長啊!如果把所有長處都集中在一人身上,那該有多麼完美啊!”
春秋時期的華夏諸侯都遵守一條戰禮,那就是兩國的仇恨無論有多麼深,某國也不能趁敵國正在遭受災、人禍或者大喪時發動進攻。
鄭國軍隊就在清邑駐紮下來,一直等到衛桓公的葬禮結束才繼續北上。鄭軍渡過黃河,向沫都進發,最後駐紮在都城郊外等待敵人出戰。但是衛人隻是象征性地派出一支步兵與進攻者打了一架,就縮回城裏拒不出戰了。鄭軍也無意攻城,於是在附近劫掠一番便回師了。
鄭國撤軍後,衛宣公咽不下這口惡氣,便立即聯絡南燕討伐鄭國。南燕舊址在今河南延津附近,是一個古老的姞姓國,南燕與衛國存在著婚姻關係。
虢、鄶滅亡前,鄭國保護南燕不受兩國欺壓;虢、鄶滅亡後,鄭國就取代兩國開始對南燕進行壓榨了。南燕伯一直想找個新的靠山,後來便與衛國聯姻。
南燕伯收到衛宣公的來信不禁大喜過望,他馬上下令與衛國使者舉行歃血儀式。但是有些明智的大夫勸諫他:“燕大不過虢,強不過鄶,又與鄭相鄰;而衛國卻遠在河北。燕之所以今日還沒有滅亡,完全是因為全心全意侍奉鄭國的結果。如果答應衛國,燕國今日出師,明日就會滅亡,而衛國根本來不及救援、也沒有能力救援我國。所以君伯應當拒絕衛人的請求。”
南燕伯卻搖著他那頑固的腦袋:“虢、鄶無道,所以才被滅亡。今日鄭伯無道,寡人有道,豈有無道滅有道的道理?況且寡人隻有衛國可以依靠嗎?鄭國與王室、宋、魯、陳、蔡為敵,已經成為萬夫所指,不日就要滅亡了。寡人難道要抱著鄭伯的大腿一起沉入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