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姓羋姓,姓氏出自帝顓頊(高陽氏)。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顓頊有一個孫子叫重黎,重黎曾在帝嚳(高辛氏)手下擔任火正,輔佐帝嚳治理天下。重黎功勳卓著,能夠光融天下,因此被帝嚳便賜為“祝融氏”。
後來共工氏部落發動叛亂,帝嚳命重黎率師平叛。重黎戰勝了共工氏,但是沒有盡全力去清剿殘匪,複命時卻謊稱自己已經圓滿完成討伐任務。
得到喘息機會的殘敵又從四麵八方聚集起來,並趁帝嚳放鬆警惕之時反攻倒算,殺死了很多顯要人物。帝嚳一怒之下便將重黎處死了。
重黎的兄弟叫吳回,是重黎的副手。帝嚳命吳回擔任祝融氏的新首領,並任火正之官。
吳回的兒子叫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其中最有名氣的便是三子彭祖;陸終最小的兒子叫季連,姓羋姓;他便是楚人的始祖。
夏商之時,羋姓氏族分散於華夷大地,但是千年間的曆史並沒有流傳下來。
到了商朝末世,一個叫鬻熊的人輔佐周文王並且立有大功。但是鬻熊去世較早,後代也不在身邊,因此羋姓人在武王克商之初並沒有得封賜。
周成王在位時,周人得知鬻熊的後人盤踞在丹陽一帶(今湖北秭歸附近),首領名叫熊繹。成王想要追封一些功臣的後裔,並在長江流域安插西周的勢力,於是將熊繹的氏族封在丹陽,號荊楚,爵位為子爵。
荊楚雖然得了子爵封號,但是荊人仍處於部落時期。荊楚沒有建立國家,也沒有正規軍,更不懂如何製造戰車。
華夏人視楚人為荊蠻,不過蠻的古體字偏旁從“糸”不從“蟲”,本意是語言亂如絲麻的如亂麻、纏繞不清的意思。因此“蠻”字隻是描述了南人語言的特點,並不包含貶義。
熊繹雖然位列諸侯,但是地位卻很低下——周成王甚至把他當成幹零活的勤雜工。
周成王曾在岐山南麵舉行過一次規模空前的大蒐禮,史稱“岐陽之蒐”。奉命參加大蒐禮的除了王室貴胄還有魯侯伯禽、齊太公的兒子齊丁公、衛康叔、唐叔虞等顯赫人物,當然也包括楚子熊繹及鮮牟君等小諸侯。大蒐禮有三項主要內容,一是檢閱軍隊、二是軍演圍獵、三是宴飲。
圍獵儀式就要開始了,天子和諸侯們已經開始登車。熊繹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抓住一輛戰車的把手,準備在人生中第一次登上戰車。
但是王室的司禮官一伸手就把他拽下來了。司禮官扯著又尖又細嗓子叫道:“哎!你!你上去幹什麼?你們國家又沒有戰車!大蒐禮期間你就跟著本官吧!”熊繹隻能心有不甘地、眼睜睜看著天子和諸侯們乘車大呼小叫馳騁而去。
司禮官告訴熊繹,他的職務是司儀,任務是在君主們閱兵打獵時幫著工作人員布置宴會會場;要他根據君主地位的尊卑等級,在預設的座位上樹立標識。
熊繹強忍怒火,在那個挑剔的小官的指指點點之下進行布置工作。立完標識後,熊繹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怎麼不見寡人的座位?寡人的座位在哪裏咧?”
禮儀官看著他不解的表情,臉上樂開了花;他幸災樂禍地告訴熊繹,會場裏根本就沒有為楚人安排位置!他還說:“你的先人是火正,所以天子感念祝融氏的功勞,特命你繼續先人的職責。”
當周成王和列侯們滿載而歸、興高采烈地談論捕獵趣事時,熊繹和其他司儀就立在會場口迎接,引導權貴們坐在正確的位置上;宴會開始時他就退出來。官吏們在會場外燃起兩座火塔,熊繹的職責就是和鮮牟君(鮮牟又稱為根牟,是東夷小國),一同看守火塔,美其名曰“守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