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魯國來說,無論為敵為友,齊國都是最重要的國家。齊魯兩國關係的曲線在魯惠公時期降到穀底,在魯隱公時期又被拉上來,並在魯桓公時期達到一個小波峰;但是齊襄公的凶殘舉動又導致這條線發生斷崖式的下跌;然後一波三折,隨著哀薑出嫁終於又恢複到一個較高的位置。齊國對魯國施加的影響也隨著兩國日漸親密而逐漸加強。
魯莊公和三桓都是齊桓公的外甥,魯閔公則是他的外孫,而太子般則與齊國人毫無血緣關係。齊人希望魯國君主世代從齊國出,否則兩國聯姻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齊國人對魯莊公立般為太子感到不滿,但又無法幹預,這就成為齊國人心中一個無法解開的結。
早在魯莊公病重期間,慶父就勾搭上了莊公夫人{哀薑}。慶父曾向她表示,他希望看到坐在君主寶座上的是齊國人的外甥,而不是一個下大夫的外甥。這個想法與哀薑不謀而合,她告訴慶父盡管去做,齊國人一定會在幕後支持他。
君般遇害後,盡管所有人都清楚幕後黑手的身份,但正是因為凶手的身份地位,人們才不敢揭示真相;而魯閔公的即位改變了曆史發展的方向,該結果受到了齊國人的熱烈歡迎。
言歸正傳。聯軍從邢國回師後,魯閔公便請求與齊桓公會麵。
八月,兩國君主在落姑相見。齊桓公第一次見到這個外孫,小君子的臉上除了一般孩子應有的稚氣,還表現出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應當有的憂慮。閔公對長兄的遇害感到哀傷,對慶父的偽善感到恐懼,對姥爺的仁慈充滿了依賴。當他知道哀薑也參與到陰謀之中時,他就再也感不到一絲安全,每一天都像生活在最後一天。
齊桓公不禁為閔公的安全擔起憂來,他問閔公有什麼要求,自己如何去做才能使他感到安全?閔公說他隻希望把叔父季友召回來;他說隻有季友在身邊,自己才不會感到恐懼。
原來季友做出的、那魯莽的逃跑舉動給了慶父以口實,慶父把君般被謀殺與季友的逃亡聯係起來,汙蔑他是幕後元凶,所以才會畏罪潛逃。慶父還想重啟對叔牙死亡案的調查,後來隻是因為需要出師救援邢國,這件事才被擱置下來。
慶父不但在魯國劣跡斑斑,也幹了很多損害齊國人利益的事。因為父親被殺之事,他特別憎恨齊襄公。在齊襄公執政期間,他經常給齊國人下腳絆,反對追隨齊國進攻他國,甚至在郕人向齊襄gong tou降後主張進攻齊師。
慶父與公子糾的關係卻非同一般,當年公子糾與小白爭奪君位未果,慶父預見到齊桓公會逼魯國交人、殺人,於是勸公子糾盡快離開魯國;他甚至在齊使提出要求後仍然勸魯莊公放走公子糾,齊桓公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盡管慶父對齊國表現出友善的態度,但是因為他的人品和前科,沒有人相信他的表現是真實的。而且齊國人也沒有忘記,當年在郕國向齊襄gong tou降後,慶父曾極力慫恿魯莊公襲擊齊師的往事、以及他多年來發布的反齊言論,使得齊國人對他的印象相當之惡劣。
齊桓公不能容忍慶父一頭蒜獨大,他需要另一個巨頭來牽製慶父,於是同意了魯閔公的請求。魯閔公當即派出一名使者去召回公子友。如此一來,慶父就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政敵堂而皇之地回到魯國,自己卻無力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