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周鄭亂盟(1 / 2)

魯僖公五年{bc655}春,楚國使團在周、楚外交中斷三百多年後再次進入王朝都城,使團是按照與華夏諸侯的盟約來貢獻包茅的。

召陵之盟結束後,楚國人覺得雖然失掉了一些麵子,但是結果還可以接受。令尹子文說,楚國正因為早年吸納了華夏文明,現在才變得強大繁榮;楚國已經太長時間沒有和華夏進行正常交往了,楚和華夏一定會長期並存,吞並對方非最終目的和結果,戰爭也隻是不正常的接觸;天下沒有那兩個國家能夠相互敵視三百年的,雙方都需要全方位和多層次的交流;為什麼不借此機會打通與華夏的往來之路呢?隻有更了解華夏,才能更好與對方相處,或者更容易擊敗對方。

楚成王於是向王城派出一個以屈完為主使、蒍啟強為副使的龐大使團。但楚國官方宣布的出使目的卻不是朝見天子,而是拜訪華夏宗主。

楚國使團的到來確實造成了極大的轟動,無數動周人自發跑到城外迎接{圍觀}看這一春秋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幕,城裏街道兩旁和建築物上也擠滿了人。周人並非沒有見識,隻是沒有見過楚國人。周人想要確認下“荊蠻”是不是傳說中那種豹頭環眼、斷發文身、脖子上掛著獠牙項鏈、粗魯無禮的大黑胖子。

但是人們看到的是一支莊嚴肅穆的車隊,楚文明那特有的紋飾、圖案、文字、服飾在這支隊伍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周人看見了軒車華蓋下端坐著的楚國使節,楚人頂著的高高的切雲冠給圍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覺得周王室三公出行的儀仗也不過如此。周人一方麵開了大眼界,一方麵也有些小失望,因為楚人的形象與傳說中的形象不符。

使者們首先見到了周惠王,又逐一拜訪了公卿大夫,後來又參觀了成周,結果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屈完和蒍啟強以睿智著稱於楚國,兩人很快就收集、刺探出大量政治信息。楚人驚喜地發現,華夏人不僅王室內部存在不和,王室與諸侯之間也是如此,而周惠王最恨的竟然就是齊國人。如果沒有這次出使的經曆,楚國人永遠得不到那麼多nei u消息。

周惠王對齊國人的仇恨可以追溯到齊襄公出師伐衛、驅逐衛黔牟之時。周惠王那時還是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他曾力主出師救衛、與齊師決一死戰。他雖然沒有最終成行,但是他的很多朋友卻都加入了敢死隊,最後全部英勇戰死。

黔牟逃回東周後也沒少說齊桓公的壞話{原因在前麵已經敘述過了}。後來王子頹與五大夫作亂,王子頹發難未果逃到衛國,他利用衛公室與周王室的矛盾,成功地教唆衛惠公出師,將周惠王趕出王城。

由於衛國一直被視為齊國的小兄弟,而且齊桓公對衛國人的行為采取了作壁上觀的態度,所以周惠王有理由認為幕後主使就是齊國人。

齊桓公稱霸後,華夏諸侯都跑到臨淄去了,王城變得門可羅雀{其實以前也是這個樣子},此種情況引起周惠王更深的嫉妒和怨恨{雖然諸侯先前也不到王城來朝見,但是他們至少也沒有去臨淄啊}。

由於以上諸多原因,周惠王實際上已經將齊桓公當作不共戴天的競爭者和敵人了。

屈完不禁欣喜若狂,他借著周惠王為自己舉辦的私宴有心無意地說:“楚國作為東周堅定的盟友,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幫助東周王室複興,使周天子重返華夏共主的寶座。”

周惠王大喜,結果東周竟然與楚國聯合起來,結成一個專拆齊國人台的聯盟。

現在看來,齊國人用“逼楚朝王”來壓製楚國的手段完全失敗了,楚國人搖身一變,竟然變成王室親密而堅定的盟友。齊桓公惱火之餘,不得不尋找一個強有力的解決方案來對抗兩大勢力。

上麵提到過,王室內部也是矛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