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僖公九年{bc651}春,宋桓公去世了,太子茲父即位,是為宋襄公。
在宋桓公眾多兒子之中,公子目夷{字子魚}是最年長的。宋桓公病重時,太子茲父一直在病榻前守護父親,並且屢次請求他將君位傳給目夷;太子說目夷不僅年長,而且以仁愛之心聞名於國。宋桓公被茲父說得動了心,就把目夷召來,準備冊立他為太子。
但是目夷回答說:“無私才是仁愛的表現;能夠把儲君地位讓給他人的,才是最大的仁。在這一點上,兒臣愧不能及;況且廢嫡立庶是天下大忌,於國不順。父親要是再逼迫兒臣,兒臣隻好ang他國了。”他說完就快步退出去了。
宋國作為殷商遺國,在很長一段時期裏都被諸侯當做另類看待。宋微子後來發現,諸侯對宋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加以惡意的猜測。微子於是說道,諸侯沒有錯,宋人也沒有錯,錯的是武庚、是三監;宋人應當向王朝表明宋國沒有侵略性,並且永不叛周。他又告誡繼任者,行事一定要小心翼翼、戰戰兢兢,不得作出任何出格的事。
就這樣,宋人為了消除周人對自己的斜視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數世之後,人們已經淡忘了前代的曆史,不再談論紂王的邪惡凶殘、武庚的恩將仇報;宋人覺得自己已經完全融入周人的社會,於是便逐漸放開手腳,做一個正常國家應當做的事。
宋國在入春秋前滅掉郜國,又與強大的魯國打得難舍難分,並且占了上風。入春秋後,宋殤公又招惹上鄭莊公,雙方各自糾集盟友進行了十年戰爭;此後宋國無論幹什麼事都沒有人覺得不正常了。
宋桓公還是公子時就懷有遠大的抱負,他在即位後便開始著手實現偉大的複興夢想。但是宋桓公不該重新啟用象征著bao zheng的醢刑,這個行為被認為是桀宋複辟的開端。
齊桓公決不允許任何一個國家挑戰齊國的地位,於是打著翦除殷商餘孽的旗號,將宋國人的複興之火撲滅了。
從此宋國人就堅定地站在齊國一邊,至於是否真心並不重要,因為執政者別無選擇。國內的複興勢力雖然被打壓下去,卻沒有消亡;那些懷有遠大空想的人隱於社會各個階層,不斷地對身邊的人灌輸思想。
太子茲父深受複興者的影響,暗中成為複興勢力的首領;而公子目夷則屬於現實派,他行事中規中矩,也沒什麼野心。宋桓公如果能夠在決定繼承人時進行審慎地調查,恐怕不會將君權交給固執己見且懷有不現實理想的茲父。
周襄王花了一年時間來穩定局勢,當他把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時,就準備好好報答下齊桓公。但是齊桓公此時正與宋茲父、魯僖公、衛文公、鄭文公、曹共公、許僖公在葵丘{今河南蘭考附近}舉行諸侯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