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僖公二十一年、也就是宋襄公被劫持的那年的夏天,魯國遭遇大旱。魯國人打算舉行一場大規模的求雨儀式(雩祭),有些愚昧無知的人便慫恿魯僖公在儀式中燒死一批巫婆和仰麵朝天的畸形人(尪)。
舉行雩祭時以人為祭品的儀式古已有之。人們傳說由於上天哀憐畸形人,怕雨水流進他們的鼻孔而不忍心降雨,所以才造成旱災。
但是臧文仲(臧哀伯的次子臧孫辰)勸諫道:“求雨當然可以,但不是抗災的辦法。國家應當加強防備,貶食省用,打井鑿渠,專務農事。至於巫、尪,他們能起什麼作用?上天如果憐憫巫尪,就不該讓他們降生;如果巫尪能夠引發旱災,燒死他們反而會引起上天的憤怒,造成更嚴重的災難。”
魯僖公最終沒有幹出焚燒活人那樣殘忍的事來,他開始組織各界力量全力抗災。這一年的下半年,魯國人雖然常常吃不飽飯,但是沒有發生逃荒或者餓死人的情況。
魯國的北麵有四個風姓小國,分別是任、宿、須句、顓臾(其中宿已經被齊國所滅)。那些國家全部始建於夏代,掌管太昊(伏羲)和濟水的祭祀。本年秋天,邾人趁魯國鬧災之時出師滅亡須句。須句子逃過一劫,於是來投奔自己的外甥魯僖公。
成風對僖公說:“延續對聖人與大川的祭祀、保護弱小古老的國家,都是符合周禮要求的;蠻夷亂夏,則是王朝的禍害。君侯如果可以使須句複國,將會有大功於天下。”
第二年春,魯國擺脫掉饑餓的困擾,於是出師將侵略者從須句城裏驅逐出去,須句因此複國。
初秋之時,邾國對魯國展開報複。魯僖公向來瞧不起那個東夷小國,所以也沒有加強防備。臧文仲勸諫道:“國家無論大小,都不要予以輕視,我軍雖眾也不可恃仗。君侯認為邾國弱小,但是蜂尾尚且有毒,何況是國家呢?”
魯僖公仍然聽不進去他說的話。八月,兩軍在升陘展開大戰;魯軍沒有在兩翼設置防禦力量,邾人發現了敵人的缺陷,立即分兵進攻魯軍的兩翼。魯軍三麵受敵,很快潰不成軍。
魯僖公一連換了幾輛戰車才得以脫逃,他的頭盔也跑丟了。邾人繳獲了頭盔,就把他懸掛在都城的魚門之上,城下圍滿了從各地趕來看那個稀罕物件的人。這次慘敗不但使魯軍喪失了大量士卒,而且使魯僖公很長時間都抬不起頭來。
最近一段時間,周襄王總是抱怨天下不太平,諸侯不和睦。大夫富辰說:“是時候將王子帶召回來了。《詩經》說:‘協比其鄰,婚姻孔雲。’王室兄弟不協、不能做出表率,又怎麼能怨諸侯不睦?”周襄王於是聽從他的建議,把王子帶從齊國召回來了。而王子帶的回歸則為王朝再次發生埋下了伏筆。
鄭國西北部有個姬姓的伯爵小國名叫滑國(今河南偃師)。滑國長期以來都是鄭國和衛國爭奪的對象,被爭奪的原因在於它那優越的地理位置。
滑國最早依附於鄭國。魯僖公二十年,滑國脫離鄭國倒向衛國。鄭國的公子士和泄堵寇率師攻入滑國都城,逼著滑伯簽訂城內之盟。
鄭師剛剛撤軍,滑伯便撕毀條約再次倒向衛國。其後的四年間,各方一直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