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晉平王亂(1 / 2)

晉文公用懷柔的策略迅速穩定了局勢,並牢牢握住君主大權。他在聽取關於官員任職情況的彙報時,發現許多祖先功勳卓著的氏族已經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前大司空士蒍的兒子士穀、荀息的兒子荀逝敖都被趕回家種地去了;韓簡也被剝奪了祿位,因為他在慶鄭被斬首時流下了眼淚。

晉文公下令把三人和其他受到排擠的名臣義士召回來,給了他們適當的官職,並準備在適當的時機提拔其中有能力的人。

在製定國家政策時,晉文公建立了一個立法小組;爰田製和州兵製等有利於國家的製度被保留下來;盤剝國人、阻礙發展的嚴刑酷法則被廢止。公室又吸取了齊國“君主死,法度廢”的教訓,加強了司法官(太傅)的權力,並把獻公末期實行的流放群公子的敕令法律化;從此以後,晉國太子再也不用擔心遭到兄弟們的謀害了。

晉文公曾對大夫們說,上天幫助自己奪位,絕不是為了讓他像其他君主那樣享受權力、美酒和女人的;上天一定是認為他能夠成就大事,才肯垂青於他;這件大事便是使晉國稱霸華夏;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帶領晉國建立霸業,用以報答上天的恩惠。

冬,王室大夫簡師父前來乞師。狐偃說:“國民還不知大義,不能安居樂業;出師勤王是教導國民知大義的極好機會。”

魯僖公二十五年(BC635)春,晉軍集結完畢;這時秦穆公也應王室的請求率領秦師到達河上。狐偃認為,晉國如果希望登上華夏霸主的寶座,就不能允許他幹擾自己的計劃。晉文公即刻把胥臣派到秦軍營中去,以說服秦國退兵。

胥臣說:“匡扶王室的確是全天下諸侯的使命,但是天王向秦國尋求幫助卻顯得很不明智。外臣之所以這麼說,不僅是因為王室與秦已將近兩百年沒有交往;而且因為秦軍長途跋涉、雖能戰勝卻勞民傷財;國土不能增長一分,士卒戰死卻沒有回報,本土還要擔心鄰敵進犯。

“天子由於寡恩才落到今日的田地,現在又不顧及大國的負擔擾動民生,君伯應當考慮下出師是否值得。而寡君為報答秦君扶助的恩德,願意代替大國完成使命。”

秦人內部本來就對出兵問題持有分歧,秦穆公聽到晉人的勸說又變得猶豫起來。在他召集的緊急會議上,反對出師的大夫們認為,晉國人絕不會好心到以本國士卒的死亡來換取秦國士卒的生命,晉文公的稱霸野心已經昭然若揭;眼前的問題是軍隊如果渡河勤王,將給國家帶來什麼好處?估計什麼也沒有,反而損傷國力;既然如此,莫不如就讓晉軍替自己賣命去吧!河西已經脫離華夏,秦人被中原人視為戎狄;無論齊、楚還是晉國,誰成為中華霸主又與秦國有什麼關係呢?秦國莫不如趁機結好晉國,掃平河西的戎狄勢力。

秦穆公采納了反對派的意見,他向晉文公表示了“感謝”,然後就撤軍了。

晉軍沿軹關陘一路東進,於三月十九日到達陽樊。晉軍在此地修整三日,然後兵分兩路,右軍包圍溫邑,左軍到泛邑去迎接周襄王返國。

王子帶並非不是個聰明人,他明白自己在母親去世後就已經失去了奪位的可能。但是他卻控製不住自己的欲望,也無法抵禦女色的誘惑,最終走上了不歸之路。

王子帶的心在他被頹叔二人架上戰車時就已經死去了。狄軍雖然戰勝王師,他卻沒有感受到絲毫喜悅,他感到的隻是不知何日被殺的恐懼。進入溫邑後,他就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顧未來如何的態度過著奢侈頹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