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莒、宋之亂(1 / 2)

這一年在東方的莒國也發生了動亂。

原來莒紀公(這叫什麼諡號)最初立嫡長子仆為太子,後來又想廢了太子、立他的兒子佗為儲君。

太子仆大怒,於是發動國人殺死了莒紀公。公子佗和大夫們聯合起來進攻太子,太子戰敗,帶著寶器逃入魯國,並將寶器獻給魯宣公。

魯宣公見剛上台就有人送來巨額賄賂,心中十分歡喜。他隨即下令將一個城邑賜給流亡者,並交給季文子執行,:“今日必須授予他封地。”

季文子接受君命後把大司寇召來,要求他立即把太子仆驅逐出境,並:“今必須把他趕走。”

結果那位流亡者財、地盡失,隻得灰溜溜地逃出魯國。

魯宣公得知命令被篡改後大為震怒,他要求季文子立即進宮明理由。但是季文子當時不在曲阜,他就讓太史回複:“先大夫臧文仲曾教導臣侍奉君主之禮,臣一直奉為金科玉律,不敢違背。他:‘如果某人侍君有禮,對他就要像供養父母一樣;對無禮於君主的人,要像鷹隼追逐鳥雀一樣。’先君周公製定的《周禮》中:‘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又作《誓命》:‘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奸。主藏之名,賴奸之用,為大凶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

“臣遍觀莒仆,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孝敬忠信為美德,盜賊藏奸為凶德。莒仆這個人,他孝順,他殺害了自己的父親;他正值,他竊取了國家寶器。所以他就是個標準的罪犯,寶器就是贓物。保護罪犯,就是窩藏;獎賞罪犯,就是鼓勵犯罪。用獎賞犯罪來昭示國人,國人將無所是從。這人沒有美德,隻有凶德,所以臣就將他驅逐出境了。

“高陽氏(顓頊)有八個德才兼備的兒子,下人稱之為‘八愷’。高辛氏(帝嚳)也有八個才能出眾的兒子,被稱為‘八元’。這十六族人才輩出,累世不衰。帝堯主政時不能任用賢人,帝舜登基後才開始提拔任用八愷、八元之人,於是下大和。

“相反,帝鴻氏、少昊氏、顓頊氏各有一個不肖子,這三族人為亂國家,堯卻不能清除,其後縉雲氏也出了一個頑劣的兒子。舜在輔佐堯之時,以鐵腕手段將四族流放,於是下大治。因此堯駕崩後,下人一致擁戴舜為帝,其中原因就是任用賢人,驅逐惡人。

“舜有二十大功於下,今日臣雖然沒有舉薦一個賢人,但是去除了一個凶徒,相比舜的功勞,也有二十分之一了。君侯看在這個功勞上麵,是不是可以免除臣的罪過呢?”

魯宣公:“也挺好,寡讓到一寶卻省下一城,又得到了美名,也算狠狠地懲罰莒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