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邑陷落標誌著鄭莊公“以王命討不庭”的行動暫時告一段落。但是戰事並未結束,而是剛剛開始。
宋殤公的腦子雖然轉得很慢,但終究還是在轉。他終於不再頑固地堅持正麵作戰了,但此時郜城已經丟了。他轉而向衛國派出使者,請求衛宣公派兵與宋師一同入侵鄭國。
衛宣公感到十分為難,因為衛國與鄭國剛剛結下瓦屋之盟。宋使說:“盡管衛國與鄭國存在同盟關係,可是兩國也從來都不是盟友——看看鄭國對瓦屋之盟的另一個盟友(宋國)耍了多麼卑鄙的手段就知道了。衛國沒有參加伐宋聯軍已屬違抗王命,已經是鄭國進攻衛國的最好口實了,鄭國的下一個目標肯定是衛國。
“衛國與其到了危急時刻再請求宋國出師相助,不如現在就和寡君一起主動進攻鄭國吧!鄭師還駐紮在防邑,沒有踏上回國的路。鄭國國內空虛,如果我們能夠攻陷新鄭或者消滅鄭寤生的軍隊,就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國家的安全了!要知道,在天子失勢的時局之下,哪個國家也不可能保持中立!所以就請衛侯作出明智地選擇吧!”
衛國人最終決定站在宋國一邊。衛宣公認為僅憑兩國力量仍然不足以對抗鄭國,便又把蔡國人拖上漏水的賊船。
宋、衛兩國各自集合一支軍隊奔襲新鄭。但是軍隊在行軍途中遇到大雨,前進速度變得十分緩慢。當聯軍到達新鄭郊外時,鄭國人已經做好了防禦準備。聯軍原本是想要搞偷襲的,所以人數不足以攻城,又缺乏輜重和攻城器,於是就在外圍掃蕩一番後準備回國了。
宋人發現來時的道路已經被洪水衝斷了,軍隊不得不選擇另一條捷徑撤軍。
鄭莊公接到軍情急報立即率軍回國,鄭軍從北部進入國境時聯軍正要從東方出境。在聯軍回師的捷徑上有一個小國叫戴國(今民權縣東)。戴國與宋國同姓,地處鄭、宋兩個大國之間,是個典型的在夾縫裏求生存的國家。
戴國此時是親附鄭國的,親附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因為兩國具有姻親關係;二是因為鄭莊公喜歡用收買的方法結交小國;三是因為宋殤公的人品太次。
宋殤公派使者到戴國去,準備向東道主借道回國。但是戴國公室內外、君臣上下竟然沒有一個同意借道的,原來宋殤公竟然小氣到不舍得花一點好處去收買代言人。
既然借道的請求遭到了拒絕,聯軍就應當繞道而還,盡快脫離險地。但是宋殤公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他忘記了自己仍然身處敵境,斷然下達了攻城命令。
孔父嘉勸道:“我軍入侵鄭國的目的是解郜、防之圍,現在鄭軍已經回師,目的就已經實現了,們應當迅速回國以準備對鄭國的戰爭。戴國無罪,進攻戴國無異於節外生枝。如果再被戴、鄭裏外夾攻,我軍必敗無疑。”
宋殤公說:“那就抓緊時間,在鄭軍到達之前占領戴國。”
戴國雖小,卻建在地勢險要的地方,它處於一條東西走向隘道的關口,戴國麵向鄭國的那麵的是一條五裏寬的隘道,麵向宋國那麵的卻是象喇叭口一樣由窄到寬逐漸開闊的平坦地帶。
戴國依隘道北側而建,南側並排建立兩個要塞,要塞上有城橋連接,這樣便形成了“一城加兩塞”的品字形防禦體係。宋殤公查看實地情況後決定從東、西兩麵發動進攻,但是聯軍的兵力並不充足。
這時宋殤公又作出一個不可理喻的決定,他命使者去招蔡國人共同伐戴。對於蔡國人來說,這可是個費力又沒好處的苦差事。蔡桓侯覺得宋殤公過於盛氣淩人,一怒之下隻派了一小支軍隊前去參戰,軍隊由一名中大夫率領。